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rbcL与COI基因序列分析,对分布在辽宁省大连海域的亮管藻(Hyalosiphonia caespitosa)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其外部形态、生长过程、各月份生物量、成熟个体比例及成熟个体生物量/总生物量(R/T指数)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大连海域6个采集地点样本的rbcL与COI基因序列间无碱基差异,均与产自加拿大的亮管藻聚在同一进化支中,确定为亮管藻;②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线形圆柱状,有明显的主轴或分枝,颜色为红色或紫红色,质地胶质,固着器为盘状;③亮管藻生物量4月达到最大,平均生物量为3.483g/m2.6月藻体全部成熟且均为四分孢子体.④亮管藻的生长周期为12月至次年6月,属于一年生海藻.  相似文献   
2.
以人工新合成、野生天然及栽培异源四倍体小麦为实验材料模拟四倍体小麦形成初期、自然进化及人工驯化等阶段,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各群体进行核型的鉴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合成群体存在亚基因组间序列重组,重组位置主要集中在染色体长臂端部;野生天然群体积累了大量的序列重组,除3号同源群外,其他同源群均出现了近着丝粒区的片段渗入;栽培群体仍有新的重组现象出现,但与自然进化过程相比明显减少.各群体内的核型检测结果表明,人工新合成群体存在少量的染色体结构变化,野生天然和栽培群体则趋于稳定.本研究结果为明确多倍体作物在进化过程中的核型变化规律,了解其核型稳定程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