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林蛙种群的现状,观察了在采用相应措施的情况下林蛙种群的增长情况.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林蛙种群结构保持幼蛙占多的格局,但种群统计数量较过去已明显减少,同时林蛙个体大小的总体水平也已不如过去.采用为林蛙创造适宜繁殖生境和补充种源、加强放养管理等措施,可有效地促进林蛙种群的增长进程.  相似文献   
2.
对长白山中国林蛙的肥满度及体尺指标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中国林蛙肥满度的变化范围为6.68~11.83,不同大小、性别的个体肥满度有一定差别,其总体变化规律为幼蛙>雄性成蛙>雌性成蛙.体质量与体长比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最小(体长1.8 cm)0.28 g/cm,最大(体长8.0 cm)5.06 g/cm;雌蛙的体质量水平总体上小于雄蛙,但仅在较小成蛙样本间表现为差异显著.体质量与体长的增长呈幂函数相关,幼蛙、雌性成蛙和雄性成蛙分别具有不同b值(幂指数),其中幼蛙和雄性b<3,雌性成蛙b>3.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已知极北鲵在长白山高山带的主要栖息地小天池已处于绝迹状态.为促进小天池极北鲵种群的恢复重建,于2008年6月中旬首次实施了极北鲵种群的再引入,共引入卵袋6个,蝌蚪约2000尾.观察结果表明,投放的卵能够正常完成孵化,蝌蚪能够正常生长、存活直至完成变态,说明再引人种群对所引入的水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至2008年9月中旬完成变态的近3个月时间里,其体长共增长了约30~35 mm,完成变态时体长达到41~46 mm.至变态末期有死亡个体出现,占当次观察总个体数的16.7%以下.我们对种群潜在的致危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入了解并去除这些致危因素,是种群成功恢复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在长白山头道白河上游捕捞北方条鳅样本846尾,对其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捕捞群体的体长为2.2~14.6 cm,平均8.8 cm,以10~12 cm体长组和2~4 cm体长组的数量最多,两者所占的比例合计达75.3%,呈明显的双峰型分布格局.雌性和雄性群体的体长组成相似;捕捞群体的总体性比接近1∶1,但不同体长组的性比不同,个体小者(体长小于8 cm)雌性所占比例较低,个体大者(体长大于13 cm)雌性所占比例则明显偏高;春季迁移过程一般是大个体在先,小个体在后.  相似文献   
5.
对长白山北方条鳅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和繁殖力等进行了研究.样本体长4.9~16.5 cm,体质量1.33~47.62 g,雌性体长和体质量明显大于雄性.鱼体肥满度雌性平均为1.09,雄性平均为1.02.主要以底栖的水生昆虫幼虫和钩虾等为食.雌性最小成熟个体体长6.6 cm,体质量3.48 g.繁殖期为5月中旬至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