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现代科技分析测试得出的元至明宣德以前(1271~1425年)景德镇官窑青花所用钴料为高铁低锰型, 明宣德及以后(1426 年以后)的官窑青花钴料为高锰低铁型的结论为依据, 与传统的考古学方法相结合, 详细查找相关历史文献记载, 对元至明宣德以前景德镇官窑所用进口钴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逻辑分析考证, 去伪存真纠正了古籍在400余年的传承中, 由于中文译音极为相近, 对两种产地和化学组分截然不同的进口钴料源: 苏麻离青和苏渤泥青的混淆. 同时论证了这两种进口钴料最可能的产地和输入中国景德镇被使用的大致时间范围.  相似文献   
2.
杜锋  苏宝茹 《中国科学(E辑)》2008,38(9):1487-1494
20世纪50年代末,孙瀛洲先生认为出现在成化斗彩瓷上的“差紫”是原来烧造时所产生的差异色疵。这种观点早已被中国文物界普遍接受。但近20年来景德镇明御器厂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成化瓷片,至今从未发现一片带有“差紫”的瓷片。国内无论是文物界还是科技界,几乎没有学者对出现在成化斗彩上的“差紫”提出疑问,并做深入的研究和考证。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实验室的科技人员,曾利用X荧光衍射分析仪对该馆收藏的一件成化斗彩高足杯上的“差紫”进行过无损成分分析,确认“差紫”是由1923年发生在紫禁城中建福宫的火灾造成的色彩损伤。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根据陶瓷工艺学原理,对成化斗彩“差紫”形成的色化学机理,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差紫”形成的原因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与近代清官历史相结合,揭开了成化斗彩“差紫”之谜,纠正了中国文物界普遍存在的对“差紫”形成的错误认识。证明科技考古是古陶瓷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