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索城市经济规模以及城市中心体系空间规模的关联特征,采用2012年我国15个特大城市的中心体系各产业用地的空间规模数据为基础,以城市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为经济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了中心体系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居住等产业职能的空间规模与城市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规模与城市经济规模存在明显的互动规律,城市中心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城市第三产业的构成要素之间也具有明确的互动规律,并从产业、人口及政府推动3个方面对背后的关联特征及其机制进行解析,为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找到城市产业经济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现代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本文对城市建设现代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逐层剖析城市建设的状况与特征,建立城市建设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建规划控制、城建设施水平、城建综合管理、城建资金人员4个角度评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并在城市研究尺度链中选择江苏省域尺度作为研究层次,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而向可操作、可调控的发展方向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矛盾最突出的功能区——城市中心展开研究.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结合实地调研的国内外50个特大城市中心区矢量数据,以定量研究为依托,从空间形体、结构要素及服务功能3个方面,对建筑、用地和交通等集约利用的3个层面进行解析,构筑了9项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逐项量化对比研究的方式横向展开,建立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此对国内外典型城市中心区作全面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根据模型评价结果,将中心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分为相应的4种方式,即全面多项集约利用、单项集约利用、均衡集约利用以及局部集约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从建筑、用地和道路等方面剖析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从江苏省沿江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方法加以应用,形成一套土地利用生态评估的技术方法与路线.以江阴市为应用对象,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目视解译的方法从卫星影像中分别提取1984年和2004年的土地遥感信息,并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提取这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信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指数计算方法计算相关评估指数并加以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组分的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的演化态势2个部分的生态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个时间段中,江阴市生态景观面积总量偏少,破碎度增加;城镇景观、工业景观斑块持续增长,采石场斑块大幅减少;景观多样性及优势度不断增强,人文景观组分对整体景观的控制作用处于主导地位.根据评估结论,提出水质保护、生态绿斑管制等生态整合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硬核界定的基础上,从我国典型特大城市中心区的分析入手,通过大量基础条件相近的中心区案例的量化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心区圈核结构发展演化的深层次规律.研究从3个方面展开:硬核的规模分析,包括主亚核用地比重关系及主核圈层的厚度分析;空间分布模型,包括硬核重心研究、主亚核的空间关系及空间模型;空间整体效率,包括硬核的等级差、聚集度、容积率、平均高度、街区面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圈核结构模式中硬核的特征指标,并分析其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价值、规划布局的关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级,据此建立基于圈核结构模式的城市硬核区空间布局理想图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墨菲指数界定的10个亚洲特大城市中心区用地及建筑作为数据基础,通过对这10个中心区实地调研与综合分析,发现阴影区在区位空间分布、公共设施分布、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4个方面具备具体特征内涵.然后,从这4方面提出界定方法,确定特大城市阴影区范围.采用数据排序法分析用地构成,总结阴影区用地可按照比例大小分为4个等级.最后,采用时间-成本法分析交通特征,发现交通可达性低的地块容易产生阴影区.根据以上分析和归纳,可科学认知阴影区的空间规律,从理性推进的角度实现中心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