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纯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开拓人类的知识,认识人类自己和长远物质自然环境,而不是当前的应用。纯基础研究的动力是兴趣。纯基础研究的成果是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在学术会议上报告,以促进学科发展。通常纯基础研究成果当时不能显现实际应用意义,在若干年之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时,它才有实际的意义。这一转化,通常是建立在综合多项基础研究成果和多项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其实际意义体现在基于转化的技术制造的产品,价格适当,在市场上有竞争力。通常,有很大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在当时看不出来实际意义。当时看出来“有实际意义的基础研究”应该是接近应用技术基础的研究,体现实际的意义才是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目前限制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改革建议。目前中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由教授和博士生组成,他们的首要任务分别是教书和学习。对于科学研究,他们通常选择与教授所授课程接近并且在学生学习期间能够完成的课题。教授和博士生组成的团队,由于在教书和学习之外能够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有限,通常也不适合管理高端实验室和研制硬件设备。科研团队组成的不合理成为高校限制科技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需要组建由教师、研究生和以科技项目为首要职责的专职科研、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然而,目前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生均财政定额拨款、211和985工程)和科技项目经费都不适合,或者不允许,用于支付以完成具体项目为首要职责的专职科技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为突破这一瓶颈,本文建议改革高校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规章,允许高校在国家科研项目费中列支人员费,用于支付以承担该项目为首要职责的专家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该项改革,将理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建立高校科研支撑体系,增强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能力,释放高校潜在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从而对高校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最后讨论了与这项建议相关的几个问题,并介绍了美欧大学科研经费的使用及教学与科研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太阳风是由太阳向外流动的等离子体流。太阳发出的扰动通过太阳风传到地球,导致地球外层空间环境的扰动,影响人造卫星、通讯等高技术活动。自从1962年观测到太阳风以来,太阳风是如何产生的,就成为人类想要揭示的自然界奥秘。空间探测表明太阳风起源于太阳冕洞区域,但人们不知道太阳风起源于光球之上的具体高度。也就是说,人们知道太阳风起源的平面位置,却不知道其起源的高度层次。由于太阳大气的物理特性是随高度而变化的,因此,研究太阳风起源的高度对研究太阳风的形成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大学涂传诒等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相似文献   
4.
Marsch等1983给出了由Helios 1和2飞船的观测得到的质子热流通量密度Q_p由0.3AU至1AU的径向变化。在0.35AU,质子热流密度约为10~(-2)erg/cm~2·s;而在0.95AU,质子热流密度下降到10~(-3)erg/cm~2·s以下。对于低速流,质子热通量密度下降得更快。对于高速流,质子热流通量密度下降得较为缓慢。Marsch和Richter 1984又给出了离子热流密度的径向变化。离子热流通量主要是由质子贡献的,因为α离子的热流通量密度比质子热流密度小一个量级。 已有描述质子热流通量密度的理论: 1.经典质子热导率。被Hartle和Sturrock 1968用来建立太阳风的二流模式。 2.Y.C.Whang 1971年提出的无碰撞热导率。被Whang 1972年用来建立太阳风的二流各向异性模式。 由于缺乏观测数据,上述理论没有在一个较大的日心距离上与观测结果对比过,因而不知道这两种理论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本文将以Helios 1和2的直接观测结果为依据,检验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空间直接探测表明,在1AU以外,行星际等离子体质子的温度随日心距离增加而减小,但减小的速率比绝热膨胀理论预计的速率小得多。已经提出的理论,都不能满意地解释这一观测现象。本文提出了Alfvén脉动与激波混合加热的机制,计算了1—5AU空间范围内等离子体质子温度的径向变化,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
Voyager由1AU至5AU的观测给出了Alfven脉动在1AU以外的径向变化特征,目前没有理论能对这些特征给出统一的解释。本文用Alfven脉动的波能串级模式给出的能谱方程的解析解,以IMP 8/ISEE-3在1AU观测得到的Alfven脉动的能谱为内边界条件,利用Voyager在1AU至5AU观测得到的太阳风参数值,计算得到了由1AU至5AU Alfven脉动能谱,总磁场分量小时变化的方均根值〈σ_c〉及〈σ_c〉/B_0的径向变化,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的比较表明,1AU至5AU Alfven脉动的某些主要特性可以用波能串级模式解释。为了描述磁流脉动在1AU以外表现出来的新的特点,该模式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7.
文献[1]和[2]根据该文提出的模型计算得出如下结论:Alfven脉动不可能通过回旋共振对太阳风离子产生必要的加速和加热。本文指出,文献[1]和[2]所提出的模型是不自恰的。由于一些假设不是必须的,所以该文计算结果不能否定Alfven脉动通过回旋共振对太阳风离子加速和加热的可能性。为了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应把太阳风看作是相互耦合的具有三时间尺度的动力学系统来处理。  相似文献   
8.
涂传诒 《科学通报》1986,31(18):1398-1398
Matthaeus和Goldstein指出在1 AU和2.8 AU Alfvén脉动能谱的高频区域谱的斜率(在双对数坐标中)非常接近于—5/3(而不是—3/2)。Burlaga等又进一步指出具有(—5/3)斜率的谱的频率范围随着r的增加而向低频扩展。为什么具有Alfvén波特性的脉动又同时具有描述通常湍流的Kolmogrov幂律能谱以及它随径向距离的变化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涂传诒 《科学通报》1984,29(21):1313-1313
一、引言 Turunen和Rao给出了几个在强磁暴期间,在中午前后(地方时10至14时)赤道电离层站Huancayo(12.0S,75.3W)上空电离层地_f_0 _2突然异常减小的例子。f_0F_2的突然减小大致与AE指数的最大值同时出现,持继约几分钟至几小时。这些事例说明极区电射流的活动与赤道地区电离层的现象有某种耦合的关系。Turunen提出这种耦合机制很可能是与极光带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目前限制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改革建议.目前中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由教授和博士生组成,他们的首要任务分别是教书和学习.对于科学研究,他们通常选择与教授所授课程接近并且在学生学习期间能够完成的课题.教授和博士生组成的团队,由于在教书和学习之外能够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有限,通常也不适合管理高端实验室和研制硬件设备.科研团队组成的不合理成为高校限制科技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需要组建由教师、研究生和以科技项目为首要职责的专职科研、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然而,目前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生均财政定额拨款、211和985工程)和科技项目经费都不适合,或者不允许,用于支付以完成具体项目为首要职责的专职科技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为突破这一瓶颈,本文建议改革高校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规章,允许高校在国家科研项目费中列支人员费,用于支付以承担该项目为首要职责的专家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该项改革,将理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建立高校科研支撑体系,增强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能力,释放高校潜在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从而对高校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最后讨论了与这项建议的改革相关的几个问题,并介绍了美欧大学科研经费的使用及教学与科研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