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
生态旅游:古老的实践,新兴日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虽然有着古老的实践历史,但却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作为景观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开发的一个持续发展途径,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热点,目前旅游管理与规划决策者及公众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含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具有普遍性,操作时常常与大众旅游相混淆。本文综述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及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展与研究状况,归纳了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以及生态旅游与现代传统旅游的区别,为相关旅游部门规划和实践生态旅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环境退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的重要问题,并使得环境退化后的生态恢复重建成为当前各国重视的焦点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讲座了生态恢复重建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及特点,深入阐述了当前生态恢复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滇西北白马雪山西坡长苞冷杉林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白马雪山西坡长苞冷杉林的群落组成、结构以及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和苗木更新的变化规律.白马雪山西坡的长苞冷杉林为杜鹃一长苞冷杉林,分布于海拔3 500~4 200 m的范围内,林分结构简单,多为单层纯林,郁闭度0.5~0.7,长苞冷杉的平均密度为425株/hm2.该区长苞冷杉高度通常小于8 m,海拔从高到低平均胸径变化规律为19.4 cm→10 4 cm→11.2 cm.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都呈随机分布格局.更新苗木在海拔3 800 m左右的平均密度最大为19 300株/hm2,随着海拔升高或降低,密度都随之而减小.目前更新苗木低矮,平均高度通常只有10 cm左右,能否成功更新难以预料,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天然林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土壤有机质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土壤有机质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的重要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综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及进展情况.森林凋落物、土壤生物及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土壤有机质又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近年来,科研学者在沿用经典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同位素示踪等一些先进方法对土壤有机质性质进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由于土壤有机质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土壤有机质的结构、反应及其转化仍未能完全认识清楚。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目前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及水土流失情况的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1)重点轻面,对生态恢复过程研究不多;(2)重植被调查,而对土壤环境变化研究较少;(3)对迹地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研究不多等问题,提出迹地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与生态恢复过程相结合,应展开对采伐迹地影响最大的生态环境因子的地下0.4m和地上1.5m的立体空间层次的综合长期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6.
1课题概述 长江上游坡耕地面积约1.3亿亩,占全国坡耕地总面积41%,养育着山区1.6亿人口,支撑着庞大的牲畜家禽养殖业发展。但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严重、耕作管理粗放与生产力低下、作物种植模式单一与品质不良而市场竞争力弱、区域农民生活贫困与增收困难。强化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是解决山区农民生产生活与促进山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可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粮食和食品安全与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7.
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观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环境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与区域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社会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而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生态学理论发展回顾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生态恢复重建面临的紧迫任务,提出了生态恢复重建的新思路,即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食物链结构为网络,构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环境)的生态链。在生态链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链,使生态链与产业链有机整合,形成持续健康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力。随后介绍了采用这一思路进行实践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8.
外来物种水葫芦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任何外来物种均是“双刃剑”,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利有弊。在当前全面否定外来物种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客观评估水葫芦这样的外来种的生态环境效应成为一项迫切工作。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出发,论述水葫芦的生态环境效应(正、负)。水葫芦二十世纪初引入中国后作为家禽饲料推广养植,带来了牲畜饲料、改良水质、抑制藻类、供作绿肥、沤制沼气、栽培草菇等积极的生态环境效应,也带来了阻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产量和质量、降低水体物种丰富度,破坏水体生物多样性、污染水体、加剧富营养化、使用后的二次污染等生态环境负效应。引种前缺乏对外来物种理性而全面的认识是水葫芦危害的根源,而引种后缺乏有效监控与管理则是水葫芦危害及其扩大化的根本,强化水葫芦的生态效应特别是负效应与生态控制技术开发的深入研究是目前有效规避水葫芦危害的关键。生物控制、水体生态系统调控、人为干预以及合理利用等综合措施应是水葫芦生态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高海拔原始暗针叶林次生植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生态优势度S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分析不同恢复时间序列次生植被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次生植被在垂直结构上,灌木高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草本高度变化不明显;在水平结构上,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盖度变化一致,都呈增加趋势;次生植被物种出现了消长变化,灌、草层优势种发生了变化;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草本正好相反.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呈相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在恢复时间梯度上,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变化改变了群落优势度.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部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小气候及植被演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暗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多条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源头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始林被大规模采伐,形成大面积采伐迹地灌丛和草丛,其生态屏障功能逐步减弱,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因子变化。本文综述目前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小气候、植被演替的研究现状,指出森林采伐后引起迹地小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导致迹地植被物种组成、盖度、生物量、生理生态因子等随着人为对其的不同干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指出今后应加强:(1)暗针叶林采伐迹地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2)加强人工造林树种的筛选;(3)采伐迹地0~1.5m下垫面小气候立体综合定位监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