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201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大为提高,消灭了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纪元。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学的治疗范畴和研究领域日益扩大,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相应产生新的医学术语。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医学书刊大量出版,术语使用存在一些混乱现象,为了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统一医学术语十分必要。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对医学知识的传播,教材、文献的编纂、检索,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均有重要意义。我国医学界历来重视这项工作,老一辈医学家不辞艰辛,为创立医学术语规范化作出巨大贡献。1916年,中华医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就设立了“名词部”,嗣后十年,每年都举行医学名词审定会议,厘订医学术语。建国初期,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进行汇集和审定医学名词工作,1957年出版了《医学名词汇编》其后,因十年动乱和其它原因,名词审定工作中断了。1986年7月,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以吴阶平教授为主任的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医学术语审定工作。一、术语审定的程序与方法医学术语浩如烟海,审定工作从何做起?根据医学系多科性综合应用学科的特点,审定工作大致按临床、预防和医技基础三大部类,由专科学会组成专业术语审定组,负责本专业术语的收集、审议、征集意见以及与有关学科的协调工作。各专业的术语均需经过几次会议审议讨论才能定稿。术语的规范化不能用行政命令强制推行,必须先经广泛的民主讨论,然后才能集中统一。目前我国尚无医学术语专业队伍,部分医学家将是医学术语学家。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医学术语的使用者和审定者主要是同一专业的工作者。充分利用学会横向联系,人才荟萃的优势,聘请临床知识渊博,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热心从事术语审定工作的专家担负审定工作。审定组成员按业务专长,负责某一领域术语的收集和初选工作。为避免交叉重复,划分收词范围,明确审定医学术语不同于编写《词汇》、《词典》工具书,审定的内容包含本专业的疾病名称、症状体征和诊疗技术等方面。术语的顺序按专业的概念体系排列,汉文名和英文名对照。包涵新概念,易混淆产生歧义和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术语,加以简明定义性注释。术语初选主要参考《医学百科全书》和《国际疾病分类》(ICD-9),保证术语初选质量,利于国际交流和国内规范统一。专业审定组整理的初审稿,寄发全国有关专家,广泛征询意见。有关单位的学者对审定工作热心支持,大部分反馈回书面意见,有的建议修改汉文订名,增加术语系列;有的填补疏漏,纠正外文拼写错误;有的阐述改订的理由。通常百分七十左右返回意见,审定组归纳整理成第二稿。实践证明,利用学科年会或学术会议,召开专科学会常委扩大会议,并邀请关心术语审定工作的专家对术语进行复审,既节省时间和经费,又直接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审定会议质量。这样做既有群众基础,又有权威性,也便于推广使用。专科学会常委对术语进行复审后,审定组对第二稿进行整理,提出与相关学科协调订名的名词,进行订名协调,其原则是“副科服从主科,临床服从基础;基础学科订名也要认真考虑临床各科的意见”。协调的目的在于统一,各方互相谦让,相互照应,尽量一致,确有不能统一者,注明又称名,或注明相关学科的叫法。妇产科术语“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协调后改为“更年期综合征”(c1imacteric syndrome);“盆腔脏器切除术”改为“盆腔廓清术”(pelvic exenteration);口腔医学术语“智牙”(wisdom tooth)改订为“第三磨牙”(third molar)。经过三个程序的审议,专业术语基本确定后,报请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医学名词审定委员由各科知名专家组成,他们大多是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贯彻执行术语审定的原则和方法,审定术语,解决共性问题,拟订遵循的原则,经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术语,由医学名词办公室整理上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请专家复审,解决复审提出的问题后批准公布,即为医学专业规范术语。二、审定医学术语遵循的原则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术语订名应遵循术语学原则,体现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简明通俗性。现代医学术语多数由国外翻译引进。术语订名受医学发展历史条件,译者水平和名词沿革的影响,部分医学术语订名不确切,未能体现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术语的主旨是概念内涵,审定医学术语是给医学各专业的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坚持术语的单义性是术语学的基本原则,一个概念确定一个术语,只订一个推荐用名,不能将一个概念订为几个术语。如thalassemia病首先在地中海沿岸发现,因此称为“地中海贫血”,后来在其他地方继续发现同一症状的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证实此病的机制是珠蛋白生成障碍所致,故审定名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注明又称“地中海贫血”。又如“花粉症”(pollinosis)注明又称“枯草热”(hay fever)、“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再如口腔医学的“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又称“奋森龈炎”,曾用名“文森龈炎”。前者为推荐用名,是审定的规范术语;又称名为仍可使用的同义词,是异名;曾用名为已废弃,不再使用的旧名。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先行各科术语审定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经过研究,确定了下列遵循的原则:(1)术语订名要符合科学性,当它与约定俗成矛盾时,首先考虑的是科学性。妇产科术语cesarean section,原意为剖开腹腔,胎儿娩出的手术。俗称“剖腹产术”,其实要进一步剖开腹腔内的子宫,胎儿才能不经产道而降生,故订名“剖宫产术”,注明曾用名“剖腹产术”。心血管病学术语infarction,1959年以前订名“梗死”,1959年推广保护性医疗,为了安抚病人,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梗死”改名“梗塞”。《英汉医学词汇》等工具书将infarction订名“梗塞、梗死”,一直沿用下来。病理学者认为infarction订名“梗死”才表明疾病本质,体现科学性。众所周知,肠道内含食糜或粪便,有可能梗阻;血管充盈血液,血栓形成后会发生闭塞。肌肉组织本身没有空腔和管道,若严重损害、坏死,失却功能就是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因供应心壁肌肉的血流中断,部分心肌严重缺血,产生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乃至死亡。专家们认为医学术语应能表达术语的概念内涵,阐明疾病的本质。从病理学和发病机制考虑,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决定将myocardial infarction订名“心肌梗死”,注明又称“心肌梗塞”,便于逐渐过渡,统一使用经审定的推荐用名。(2)以外国科学家姓氏命名的术语,有人主张照写原文,不必汉译。我们审定的是汉文医学术语,外国科学家的姓氏应有规范的汉文译名,因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设译名协调委员会,由精通外文,擅长人名地名翻译并熟悉专业的专家组成,负责译名协调工作。译名协调的原则是“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人名译名过去多按英语发音翻译,容易因发音不同产生差误,致使同一人名在不同学科称谓不同,或在同一学科有不同叫法,应按科学家所属国的语音进行审定,如将“何杰金病”(Hodgkin disease)改为“霍奇金病”;“美尼尔病”(Meniere disease)改为“梅尼埃病”;奋森氏咽峡炎”(Vincent angina)改为“樊尚咽峡炎”……按照协调原则译出汉文名,有所遵循,利于规范统一。(3)术语订名力求简明通俗,便于推广使用。如耳鼻咽喉科,因中耳的镫骨底板缺损造成的外淋巴喷溢症,订名“镫井喷”(stapedial gusher)。对已有的简明意译名,在国内又普遍使用的术语,就肯定其意译名。如将Takayasu arteritis订名“大动脉炎”,Kaschin-Beck disease订名“大骨节病”,Trousseau sign订名“低钙束臂征”,Chvostek sign订名“低钙击面征”,托伦瓦尔特氏病(Thornwald disease)订名“咽囊炎”。(4)现代医学术语多从国外翻译而来,构成术语辅助成分的英语往往译法不一,产生称谓不同,审定医学术语,统一将artificial译为“人工的”,allergic译为“变应性”,primary译为“原发性”,idiopathic译为“特发性”,septic译为“脓毒性”,auto-译为“自身”,-genic译为“源性”,mechanism译为“机制”,作为词素规范术语。(5)把握术语审定稿的质量是做好审定工作的关键。审定医学名词,是确定规范的专业基本术语,为了避免收词冗长累赘,对一些具有共性的系列术语,可举一反三,归类订名。由各种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炎,不必细列各种肺炎的具体名称,仅归纳为“细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和“肺真菌病”(pulmonary mycosis)。具体订名时,在“肺炎”之前冠以病源微生物的名称,如“链球菌肺炎”等。三、成绩、问题及展望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有关部门协助和各专科学会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45个医学专业术语审定组,审定了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风湿病学、血液病学、呼吸病学、内分泌病学、口腔医学等7个科的第一批规范术语约4000条,经审定委员会审议原则通过了传染病、心血管病,胃肠病、肾脏病、神经病、精神病、结核病等11个科的术语6000余条,其余27个专业术语审定组继续审议协调工作,近期将陆续完成上报,经复审批准后公布。通过几年工作实践,总结一些成功经验,探讨一些问题:医学本身是一个大系统,是多科性综合应用学科。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彼此又密切相关。几十个医学专科宛如枝繁叶茂的大树,枝干交叉,网络纵横,各专业使用的术语互相渗透,相关学科协调订名的任务比较繁重,同一概念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在医学各专科之间有不同的称谓。如perinatology在妇产科原称“围产医学”,在儿科却称“围生医学”。前者对孕产妇而言,后者为胎儿、新生儿而论。“产”与“生”密切相关,孕产妇健康是为了胎儿顺产、新生儿健康成长。妇产科习惯叫“围产医学”,在儿科则称之“围生医学”,强调习惯,各执己见,经过几次协商,最后在终审会上决定订名“围生医学”又称“围产医学”,前者为推荐用名,后者为还可使用的同义词。传染病学和免疫学术语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流行性免疫缺陷病。此病系接触传染,在世界各地蔓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新闻媒体以AIDS的近似音译“艾滋病”(曾译爱兹病)宣传报道,产生快速新闻效应,广为人知。传染病学术语审定组以通俗、简明为由,订名“艾滋病”;免疫学术语审定组则认为订名要表明疾病的本质,体现科学性,订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两个审定组经过几次协商,取得共识,统一订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各科的术语互有交叉,部分订名不一致,如“牙本质”与“牙质”两词,前者在口腔医学中,专指牙体某一层的牙质;后者在组织学中泛指牙质,概念不明确,经过协调,统一订为“牙本质”(dentin)。“前磨牙”(permolar)与“双尖牙”(bicuspid),统一订名为“前磨牙”又称“双尖牙”。呼吸病学的“生理死区”与呼吸生理术语“无效腔”(dead space)协调后统一订名“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 dead space)。医学本身几十个分支学科的名词互相渗透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与医学关系密切,使用的术语有所交叉。审定医学术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医学名词办公室肩负繁重的任务,需要加强力量,系统安排才能如期完成任务。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7个科的术语,其余各科均不同程度开展工作,面已铺开,基础较好。今后加强领导,充实力量,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各方面给予支持,拨给足量经费,增速术语审定速度,相对集中,大力协调,引进激励机制,群策群力,加强成熟报批工作,经过努力,名词审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就能跃上新台阶,完成第一批医学术语审定任务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
做工作,办事情,速度快,质量好,较为理想。欲达此目的,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并有良好的客观条件相配合,方能事半功倍,如愿实现。开展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四年来,在上级领导下,笔者从事生物学和医学等几个学科的名词审定组织工作,有的学科进展速度快,质量好,有的学科工作开展较缓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应吸取的教训。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起步较晚,但一年多时间,完成通常三年才能完成的名词审定工作。时间短,用费节省,达到质量标准,已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准备出版公布。本文对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生理学名词规范化的历史和现状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是我国自然科学中发展较早的学科之一。本世纪初,老一辈生理学家呕心沥血,为发展我国生理科学事业历尽艰辛,为建立完整的生理学研究方法,实现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巨大贡献〔1〕。我国生理学界历来重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中国生理科学会1926年成立,1927年便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Th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交流生理学研究成果,推广生理学名词术语,六十多年来对我国生理学的发展和生理学名词术语规范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50年8月,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卫生部联合聘请李铭新、沈霁春、汪堃仁、孟昭威、侯宗濂、张锡钧、蔡翘、赵以炳、刘曾复、鲁德馨等15位先生为生理学名词审查委员〔3〕,召开审查会议,逐字审查了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订的《生理学名词》。《名词》收集生理学和巴浦洛夫学说术语3600余条,于1954年正式出版,这是我国近代生理学名词规范化与统一的重要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生理学迅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理论相继诞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的生理学名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生理学书刊大量出版,术语的使用存在混乱现象。如长期以来“出汗”与“发汗”概念混淆,“拮抗”与“颉颃”并用,“铃蟾肽”误为“蛙皮素”………。“压抑”与“阻抑”,“递质”与“介质”、“调质”,“转运”与“转移”、“转换”,“传递”与“传导”等区分不清,英文译名混乱。“泌尿”、“排尿”还是“尿生成”,哪个正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生理学名词的规范化与统一,对生理学知识的传播,生理学文献的编篡、检索,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理学名词的审定统一成为当务之急。1987年11月,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由中国生理学会开始筹备,1988年5月正式成立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分委员会),聘请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王志均、吴襄三位教授为顾问,梅镇彤教授为主任委员,陈宜张、邓希贤、陈国治三位先生为副主任委员,以及28名委员组成分委员会,具体负责收选名词、征询意见和审议核定工作。(二)熟悉情况,组成得力的工作班子“方针、政策确定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能否在短期内完成名词审定任务?关键在于熟悉情况,组成有代表性、工作实干的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生理学工作者相对集中于上海和北京两市。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上海生理研究所和脑研究所,数百名科研人员开展多课题的研究工作,尤以生理学的前沿——神经生理学研究见长。上海医科大学等六所高等院校生理学科研教学力量很强,海军医学研究所的潜水生理研究在全国名列前矛。徐丰彦、冯德培、朱鹤年等老一辈生理学家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后起之秀,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成为学科带头人。全国生理学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会员243人,上海市便有56人〔4〕。上海生理学人才荟萃,是我国生理学科研、教学工作的大本营。北京是生理学会所在地,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所属的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等六所有关的高等院校,生理学力量强大,研究课题较多,除神经生理、消化生理、循环生理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外,其他领域也扎实地开展工作。著名生理学家蔡翘、王志均教授等培养了一大批中壮年骨干力量,成为生理学领域的中坚。此外,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也有相当数量的生理学科研教学骨干,形成以上海、北京为主要基地的全国生理学人才网络。鉴于我国生理学人才分布情况,组成的名词审定委员会,既要有代表性,又必须相对集中于沪、京两地,以上海为中心,组成有各系统、各大区代表参加的分委员会。32名成员中,上海15人,北京6人,其余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和中南地区的代表。为了加强名词审定工作,实现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学会干部一元化领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学会领导担任。学会副理事长、原上海生理所的所长梅镇彤教授为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另外两位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学会的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兼任,挂靠在上海生理研究所,由《生理学报》编辑部负责日常事务。学报编辑部主任担任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便于组织推进工作。分委员会委员相对年轻化,55岁至62岁者占多数。他们学有专长,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文水平,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有实干精神。他们中的部分同志做过生理学工具书的编写和翻译工作,熟悉收选专业基本词,对审定名词的框架,收词层次有明确认识。学报编辑部的同志有编辑业务工作能力,筛选名词,审核定义性注释,较为得心应手。委员相对集中在上海,利于集中研究,开展审定工作。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上海医科大学的副校长、生理教研室主任均系分委员会委员。分委员会的工作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工作效率高,成为工作实干的领导班子。(三)充分准备,确定审定名词的框架和层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1987年9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中国生理学会派副秘书长邓希贤先生参加了大会。同年11月,中国生理学会开始筹备成立生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分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学习有关的文件和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学习天文学分委员会等有关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经验,具体制定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计划,拟定了选词的原则和审定名词的要求,明确了审定的生理学名词,主要是生理学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专业基本词,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和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的名词能反映当代生理学发展的水平。经过讨论,确定生理学名词的选词框架为:01绪论;02肌肉和神经;03中枢神经系统;04感觉器官;05血液及其他体液;06循环;07呼吸;08消化和吸收;09排泄;10代谢,体温;11内分泌,生殖生理;12特殊环境生理;13实验仪器,共13部分。具体工作时,可参考高等院校生理学教科书的章节目录,确定收词层次。收词层次不能过低,不能太细,只收基本词。新的名词术语,层次可以深一些,要有定义性注释,以免概念混淆,引起误解。选词注意避免与相关学科交叉,尽量减少重复劳动。为了学科名词的系统性,必不可少的重复,应协调统一。(四)连续作战,一气呵成根据生理学学科范畴,确定审定名词的框架之后,按委员业务专长,分为若干专业审定组。每位委员负责收选一定范围的名词。1988年3月底,各委员按系统完成名词初选工作,共计4059条。5月中旬,在上海召开分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会前作好了准备,统一收选名词书写格式及文字注释的要求,安排好各部分内容的大概条数。开会时,委员们对名词初选稿进行讨论,经删简修改,整理汇编成征求意见稿1709条,寄发全国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广泛征求意见。9月份,各方面意见陆续反馈回来,按系统汇总整理,修正补充,先召集在沪委员开会,为召开全体审定委员大会作好准备。经过一个多月的归纳整理,10月下旬在沪召开第二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委员们对征求意见后的二审稿,进行认真讨论,修正完善;按框架系统,进行词汇量和条目内容的综合平衡。11月中旬,在沪的委员再次开会,删去了各系统间的重复名词,对汉语用词,英文拼写等认真讨论,反复推敲,对错误之处进行校正。将全部名词输入IBM-PC微机内,打印成复审稿。(五)广泛征询意见,注意与相关学科协调为集思广益,分委员会向有关单位,有关专家寄发征求意见稿70多份。根据征求意见对象的专业特长,提出重点审阅某几方面内容的要求,欢迎他们对其他部分的名词提出宝贵意见,要求按期寄回名词术语审定意见表。结果50余位先生提出增补修改的建议。少数先生对审定生理学名词与编写《生理学同汇》区分不开,建议多收一些与生理学有关的词汇。他们不了解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不明白审定名词是为国家审定生理学规范的基本词。生理学既是生物学的基本学科又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与生物学范畴的组织学、生物化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的部分名词有交叉,与医学的呼吸病学、血液病学和内分泌病学的术语相互渗透,从严掌握收选属生理本质、生理现象和生理过程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生理学名词必须与相关学科协调统一,分别征求医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有关专家的意见。例如生理学名词中原有“自突触”(autapse)、“自受体”(autoreceptor)、“自调节”(autoregulation)……等词。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动物学中,类似的名词定为“自身……”,其英文名的前缀与生理学的相同,均为“auto-”或“aut-”,生理学名词应考虑与相关学科协调统一,因此定名为“自身突触”、“自身受体”、“自身调节”……。生理学中“拮抗”(antag-onism)与“颉颃”并用,不统一,而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组织学中则统一为“拮抗”。根据汉名含义,按《辞海》释义,为了简明通俗,易懂易写,生理学也统一定为“拮抗”〔5〕。(六)发扬学术民主,统一术语定名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60岁左右者占多数,彼此资历相近,学识相当,开会讨论,竞相发言,进行心平气和的争论。如讨论体温调节中的“出汗”(perspiration)还是“发汗”时,部分委员认为定“发汗”恰当,北方民间习惯叫“发汗”;另外的委员则认为定“出汗”正确。两词仅一字之差,但两者的概念及其机理却不相同。“出汗”(perspiration)是大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排汗形式散发体内蓄积的过多热量,使机体主动适应高温环境,是主动排汗。而“发汗”多系服用中、西药物,或用物理方法,促使排汗,降低体温,是被动排汗,两词概念内涵不同。会议决议定名“出汗”。在具体讨论几个新旧名词更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观点,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确定符合概念内涵本质属性的名词。如“蛙皮素”(bombesin),最早是在一种形似蛙,实为蟾类的皮肤中提取的一种激素,后来经动物分类学鉴定,不是蛙而是铃蟾。那种激素现已确定是一种肽类物质。因此,将“蛙皮素”正名为“铃蟾肽”。在讨论循环系统的生理学名词时,“心房利尿钠因子”、“心房利尿钠素”和“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三个名词的沿革,初时只发现心房分泌某种因素起利尿钠作用,进一步发现该因素系一种激素。后来才确定这种激素系由心房分泌的一种肽类物质,它随血液循环,促使肾脏排出尿钠增多。为使名词精炼简明,定名“心房钠尿肽”。通过审定会议发扬学术民主,对一些词义相近,容易混淆的名词,以及一些新的术语,进行统一定名,使名词的概念更清晰,含义更科学。过去“压抑”、“阻抑”、“抑制”几个近义词,不仅其概念容易混淆,英文译名也不统一,通过会议讨论,明确“压抑”、“阻抑”、“抑制”、分别对应depression,suppression,和inhibition的概念内涵;“递质”“介质”“调质”分别对应transmitter,mediator和modu1ator的概念内涵。根据名词审定简明、通俗的原则,把“促”、“缩”、“催”置于词首,使名词含义既简明又科学。如过去称“胃泌素”、“胰泌素”、“肠泌素”现在改为“促胃液素”(gastrin)、“促胰液素”(sectretin)、“促十二指肠液素”(duocrinin);又如过去叫“胆囊收缩素”、“绒毛收缩素”,现定名为“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缩绒毛素”(villikinin),以及“催产素”(prolactin)、“催乳素”(1actogen)等。在审议循环系统的名词时,为了更符合科学性,把“加压”(pressor)和“减压”(depressor)改为“升压”和“降压”,把相应的“加压区”、“加压神经”、“加压中枢”改名为“升压区”、“升压神经”、“升压中枢”;“减压区”、“减压神经”、“减压中枢”改名为“降压区”、“降压神经”、“降压中枢”。(七)虚心接受复审,采纳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的意见生理学名词经过两次全体委员大会审议,广泛征求意见,四次小会讨论,整理成稿,请冯德培、王志均和吴襄三位教授复审。三位老专家对名词审定工作热心支持。冯老年逾八旬,亲自参加审定工作会议,勉励大家共同努力,做好名词审定工作。王、吴两位教授虽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仍认真细致审阅复审稿,提出修改的建议。上海和北京的审定委员分别开会,对三位老先生的复审意见,逐词、逐条认真讨论,对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尽量予以采纳,如将“感官特异能”(specific of sense)改为“感官特殊能”,避免与特异功能相混淆。少数不能接受的则保留原定名,向上级写出复审意见处理情况报告,向复审者讲明保留原定名的原因。关于人名译名,采纳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的意见,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副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统一生理学名词中外国人名译名。例如循环生理名词“马雷定律”(Marey’s law)原定名玛丽定律,吴襄教授复审指出,Marey系法国男性生理学家,改为“马利定律”。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根据“名从主人”的译名原则,按法语语音,建议改为“马雷定律”,被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采纳。总之,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成立到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前后仅经历一年多时间。一年内召开两次审定大会,前后召开四次小型讨论会议。名词审定工作起步虽迟,但进展速度较快,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名词审定任务。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值得参改,如:分委员会成员相对集中,相对“年轻”化;强化名词审定工作,实现学会和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一元化领导,组成实干的工作班子;作好准备,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得到有关单位支持,尽量节省开支等。  相似文献   
3.
生命科学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开拓者和先锋的作用.生命科学研究启动较早,分支学科较多,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营养、保健密切相关.生命科学术语包含名词和名称两大部分.我国古代的<诗经><神农本草经>等已对生物界和生命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和朴素的描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著作包含了大量的生命科学名词名称.我国自元、明以后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创译大批科技术语,为传播科学知识,发展中华科技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科技术语审定的重要性为了发展科学技术,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规范并统一我国科技术语,全面开展广义范畴的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支撑性系统工程。没有这样一个系统、规范化的支撑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遇到极大的困难[1]。科技术语浩如烟海,必须有计划,按步骤,分门别类,依照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采用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审定方法,开展科技术语审定工作,对原有的术语审议修订;对新的科学概念准确订名。做好科技术语审定工作,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建立全国的综合性术语数据库,对科技术语的审定统一提出迫切的要求。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二、术语的修订表达概念内涵体现科学性科技术语是表明科学概念的专业词语。我国现有的科技术语,部分需要修订,才能表达概念内涵。原有的部分术语,有的是历史原因,受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订名不确切,未能体现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有的以讹传讹,沿用下来。对广为流传的物种名称,例如猫熊(Ailuropodo melanoleuca)俗称熊猫,黄羚(Procapra gutturosa)俗称黄羊,牛羚(Connochaetes)误称角马[2],这些物种名称的审定,是依其科学性,还是按照约定俗成,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对属于物质性的科技术语,即我国习惯称之为物质性名词的审定,笔者认为,首先考虑的是术语的科学性,是否名符其实,词涵其义,是否体现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对讹误流传的科技术语,按照科学概念,根据其内涵给予修订正名,达到完善,实现统一。1.“河豚毒素”修订为“河鲀毒素”我国生理学界、医药学界称tetrodotoxin(或teraodontoxin)为“河豚毒素”,如《英汉生理学词汇》、《英汉医学词汇》、《汉英医学大词典》、《英汉药学词汇》、《英汉医学词典》等订其汉文名为“河豚毒素”。水产学界称它为“河鲀毒素”,如《英汉水产词汇》、《简明水产词典》和《水产科学叙词表》等专业工具书订其名为“河鲀毒素”,两者订名不同,孰是孰非?长期不能统一。《拉汉英鱼类名称》中,鲀科的学名为Tetraodontidae,英文名为puffers,东方鲀属的学名为Fugu[3]。《汉英医学大词典》中,河豚的英文名与《拉汉英鱼类名称》中鲀科的英文名同为Puffers[4]。国际上较有权威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 Dictionary)标明tetrodotox-in与tetraodontoxin是同义词,其构词分为:tetrodo-+toxin,或teeraodon-+toxin。tetraodon-与鲀科的学名主干词相一致。韦氏英语大词典注释tetrodotoxin是由日本东方鲀获得的一种毒性化合物;《英汉辞海》说明Tetraodontidae为鲀科,系热带海鱼的一个科,包括各种鲀(Puffers,俗名河豚)。从上述国内外有关的主要工具书查证得知,生理学界、医药学界所说的“河豚毒素”,实为水产学界所指的源自鲀科鱼类的“河鲀毒素”,两者汉文订名的分歧是毒素来自何种动物而产生差异。“河豚”与“河鲀”进化阶元悬殊,分别隶属于不同纲、目的两类动物。前者为水生哺乳类,属鲸目(Cetacea)、河豚科(Platanistidae),后者属鱼纲,为鲀形目鲀科鱼类的统称。这些鲀科鱼类的内脏、肌肉和血液中含有这种毒素(tetrodotoxin),若误食未经特殊处理的鲀科鱼类,会发生中毒,轻则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重则共济失调、惊厥昏迷,严重者休克、瞳孔散大、呼吸中枢麻痹,直至死亡。河鲀为何被误称河豚呢?是因其体形似豚,常在我国沿海或江河下游、河口处捕到,江、浙一带称它为河豚或河鲀[6]。“豚”、“鲀”两字读音相同,因而将差异甚大,迥然不同的两类动物混称,混淆了动物的分类界限。河豚的进化分类阶元较河鲀鱼层次高,被人们混称而讹传下来,tetrodotoxin是源自河鲀鱼的神经毒素。为了表明术语的概念内涵,经审定的《生理学名词》,将以前被误称的“河豚毒素”修订为“河鲀毒素”[7]。2.“泻湖”正名为“潟湖”地理学术语“潟湖”(lagoon),长期被误称错写为“泻湖”,其原因是原来的繁体“瀉”(音xie)与“潟”(音xi)字,形同音近,产生歧义,造成讹误而沿用下来[8]。更有甚者,一些教科书也以讹传讹[1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现代科学技术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均称之为“泻湖”(lagoon),释义分别为:“浅的海湾、水塘或湖泊,一般靠近外海,但又与外海隔开或与之相通”。[5]“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沙所封闭而形成的湖泊,高潮时可与海相通”。[9]众所周知,汉语文字是方块形表意文字。汉文词语,言简意赅,蓄意深切。每一单词,每个汉字有其单独的含义。经查我国汉语解文释义较权威的《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潟”是咸水浸渍的土地,或为盐咸地[10]。近海地区,海水浸漫之湖泊,湖水是咸的,湖底及湖岸被咸水浸渍,有一定的盐碱性,这样的湖泊理所当然应称之为“潟湖”;而“泻”是液体快速流动,形声交融,如“河水奔腾,一泻千里”。“泻”的含义与“潟”的含义风马牛不相及,怎能称之为“泻湖”呢。1988年,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坚持去讹从正,并在地学各学科名词协调会议上一致通过,将误称的“泻湖”,正名为“潟湖”(lagoon)。[11]3.“拮抗作用”还是“颉颃作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医药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中常用的术语antagonism,其汉文订名以往分为两种:生理学订名“颉颃作用”。生物化学两种订名皆有,《英汉生物化学词典》订名“拮抗作用”;《英汉生物化学词汇》订名“颉颃作用”。在医学、药物学和微生物学中均订名“拮抗作用”。上述几种专业工具书对antagonism一词的汉文订名不同,但其概念内涵是一致的。审定科技术语,必须根据术语的概念内涵来统一订名。antagonism的内涵是什么?是对抗作用,是一种物质的作用被另一种物质所阻抑,因而削弱了前者作用的效果,起到中和或抵消作用。拮抗作用的效应在药理学、方剂学中广泛应用。例如对癌症进行化疗,就是将某些具有一定毒性的抗癌药物口服或注射到体内,发挥其药理毒性作用,杀死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分裂增殖。在传统医学中药方剂中,可利用一些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主药的副作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中毒急救时,利用药物拮抗作用的特性,破坏毒物的毒性,或与毒物的活性基团结合形成无毒的化合物,随机体代谢排出体外,达到解毒治疗目的。抗生素用于疾病治疗是通过某些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产物,破坏菌体的结构,或干扰细菌代谢的某些环节,从而杀死细菌或阻抑细菌生长繁殖[12,13],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分别杀死或抑制其抗菌谱内细菌的生长繁殖,其作用实质是拮抗作用。在生理学中,某一生理过程制约另一生理过程,如高级神经活动中的屈肌反射抑制伸肌反射。机体完整的活动,基本上是反射活动,通过互相拮抗、相互抑制来实现。在躯体运动中,任何一个关节的屈伸,不是由一块肌肉或一组肉完成,必须得到拮抗肌的配合。以屈肌为例,支配屈肌的中枢兴奋时,引起支配伸肌的中枢发生抑制,结果使屈肌收缩,伸肌舒张[14]。喉头的吞咽反射,瞬间抑制呼吸作用,使喉部上提,由会厌软骨和粘膜组成的“会厌”向下,盖住气管,呼吸暂停,使水或食物不至于进入气管;呼吸或说话时,“会厌”向上,喉腔开放,呼吸畅通。颉颃(音xie hang)的概念内涵是什么?查阅我国现代语词学较权威的大型工具书《辞海》,其释义是:①鸟飞上下貌。《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引申为不相上下或相抗衡的意思。《晋书·文苑传序》:“潘夏连辉,颉颃名辈”。②傲慢貌,犹言倔强。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故颉颃以傲世”[15]。从上述“拮抗作用”及“颉颃”的释义可以看出,“拮抗作用”的实质是对抗作用。在生理学、医药学和微生物学中,antagonism统一审定为“拮抗作用”,其含义确切,能正确表达对抗作用的内涵,而“颉颃”一词的概念内涵之一为鸟飞上下貌,只是被引申为不相上下或相抗衡;其二是表现傲慢之形态。两字读音晦涩,词义难懂,中等文化水平者难于理解,因此,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颉颃作用”修订为“拮抗作用”,与医药学、微生物学订名相一致。4.医学术语“心肌梗塞”改订为“心肌梗死”全国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制订了共同遵循的原则:当“科学性”和“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以“科学性”为主,修改了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名词,例如将“剖腹产”改为“剖宫产”,“围产医学”改为“围生医学”,“梗塞”改为“梗死”[16]……《医学名词》第一分册公布出版后,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将“梗塞”改为“梗死”,会给患者造成思想负担,不利于病人乐观就医。五十年代,infarction原订名“梗死”,1959年推广保护性医疗,为了安抚病人,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梗死”改名为“梗塞”,一直沿用下来。医学工具书将infarction订名“梗塞,梗死”。名词并列时,前者是推荐用名,因此多数医学著作,如《实用内科学》、《实用医学大词典》等称之为“梗塞”。研究疾病机理的病理学者认为,infarction应订名为“梗死”。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梗塞”修改为“梗死”,还其本来面目,表明了疾病的本质,体现科学性,与概念更贴切。1991年1月,全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扩大会议,审议心血管疾病等12个科的医学名词,对“心肌梗塞”还是“心肌梗死”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专家们认为,肠道内含食糜或粪便,有可能发生梗阻,血管充盈血液,血栓形成后会发生闭塞,肌肉组织本身没有空腔和管道,若严重损害、坏死,失去功能就是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因冠状动脉闭塞,供应心壁肌肉的血流中断,引起部分心肌严重缺血、坏死所致的综合征[17]。其发病机理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闭塞时,导致部分心肌严重缺血,引起不可逆转的组织损害而致心肌坏死。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出血、休克或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心排血量骤降;或因重度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造成左心室负荷剧增,也可导致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死,这与餐后血脂含量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大,造成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凝集而致血栓形成有关。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者,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因而加重心肌缺血有关。心肌梗死既可发生于频发心绞痛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来并无症状的病人中[18]。从上述发病机理分析,看出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病因是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严重缺血,引起不可逆转的组织损害,而致心肌坏死,产生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乃至死亡。专家们认为医学术语应能表达术语概念内涵,阐明疾病的性质,体现订名的科学性。从病理学、发病机理考虑,myocardial infarction订名为“心肌梗死”是正确的,为了照顾临床应用的习惯,注明又称“心肌梗塞”,便于逐渐过渡,统一使用经审定的推荐用名。全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扩大会议决定“心肌梗塞”修订为“心肌梗死”。5.几个生理学术语的修订“蛙皮素”(bombesin)最早是在一种形似蛙的动物皮肤中提取的一种激素,后经分类学鉴定,那种蛙实为铃蟾,这种激素经分析测定是一种肽类物质。因此,将“蛙皮素”正名为“铃蟾肽”。循环系统的生理学术语“心钠素”、“心房肽”和“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e)三个名词的沿革,初时只发现心房分泌某种因素起利尿钠作用,进一步发现该因素是一种激素。后来确定这种激素系由心房分泌的一种肽类物质,它随血液循环,促使肾脏排出尿钠增多。为使术语精炼简明,又体现内涵的本质特征,订名“心房钠尿肽”。内分泌学术语“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首先在脑内发现,以为是激素类物质,后来证实它是具有明显降压作用的13肽,故改名为“神经降压肽”。三、结语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永无止境。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转为自由王国,由直观反映客观事物,进而逐步揭示其内在联系的奥秘,不仅能认识自然,而且能改造自然。科学认识的成果是通过探讨各种概念加以总结和概括,由定性的逻辑推理到定量的分析,加以验证。任何新学科的开拓或新理论的建立,都是在对原有的科技成果和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观察、实验和科学抽象而产生的。当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正处于知识激增时期。据统计,现代物理学百分之九十的知识是五十年代以后新发展的。人类知识在十九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二十世纪中叶,每10年翻一番。目前,有的专家估计,每5年左右知识就将翻一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产生大量科技术语需要审定。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知识的开拓更新成为必然。事物在变化发展,科学是在探索中前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对科技术语概念内涵的钻研越来越深入,对其理解越来越精确,每间隔一段时间,对原有的部分术语需要进行修订,具体确定新旧术语更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观点,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确定符合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科技术语。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谱写过光辉的篇章。汉字为瑰宝之一,是表达概念,传播信息的载体,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是象形表义的拼形文字,也具有拼音特色,能使人起双重联想[1]。每个字、词有其内涵,彼此结合组成概念不同的术语,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言简意赅,蓄意深切。审定科技术语主要考虑其科学性、系统性和简明通俗性,具体审定时,结合诸因素加以衡量,订出推荐用名,以期达到规范统一之目的。笔者参加生物学有关学科和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对其中一些字词的审议核定,综合专家学者的意见,浅释如下,以飨读者。一、“耳郭”与“耳廓”耳是人和哺乳动物感觉器官系统的位听器官。人耳有双重功能,既是听觉器官,又是平衡感觉器官[2]。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耳郭(auricle)主要由软骨组成,外观直视即能看清其形状和大小。耳郭一词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称谓,人体解剖学一直称它为“耳郭”。早在194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国立编译馆出版的《人体解剖学名词》订名“耳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正式出版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中亦订名“耳郭”。1980年中国解剖学会讨论通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人体解剖学名词》中也订名“耳郭”。在医学、动物学和人们日常用语中,称“耳廓”和“耳郭”的都有。在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中称之为“耳廓”。我国大陆出版的专业书籍和英汉对照的工具书中,两种称谓都有,如《英汉医学词典》(上海科技版,1984),《实用医学大词典》(人民军医版,1989)和《英汉生物学词汇》(科学版,1983)均将auricle译为“耳廓”。而《汉英医学大词典》(人民卫生版,1987)、《辞海》(上海辞书版,1989)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均订名“耳郭”。台湾和香港出版的专业工具书,如《英汉医学百科辞典》(台湾徐氏基金会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重印)和《新英汉医学大辞典》(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均订名“耳郭”。两词内涵相同,都是指外耳的一部分,有收集声波作用的耳壳。它们的差别在“郭”与“廓”字。汉文术语遣词用字要表词达义,用字不同,造成术语内涵差异。汉字的表义性决定了字、词取舍更要慎重,应正确选择。查阅我国辨词释义较有权威的《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语词工具书关于“郭”、“廓”两字的释义[3,4]:“郭”主要为:(1)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如城郭、东郭。(2)物体的外框,外壳;物体的四周,外部。如《汉书·食货志下》:“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以赤铜为其郭也”。《广雅·释器》:“郭,剑削也”。剑削,即剑鞘。(3)姓氏。如郭子仪、郭沫若。(4)历史上的国名。如春秋时期的国名。“廓”主要为:(1)广大;空阔。如寥廓。(2)空寂;孤独。如廓落。(3)开展;扩张。如《荀子修身》:“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4)清除。如廓清。(5)外部;外周。如轮廓。综观“郭”、“廓”的字义及字、词释义的前后主次,考虑到名词用字的涵义及其历史继承性,术语用字应能准确体现内涵,表达词义。笔者与解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查证经过审定委员会讨论,决定推荐用名为“耳郭”(auricle),考虑到一些学科和人们日常用语有称“耳廓”的习惯,故其又称名为“耳廓”,以便逐渐过渡统一称之为“耳郭”。二、“智牙”、“迟牙”修订为“第三磨牙”成年人恒牙的足数为上颌16颗,下颌16颗,共32颗。上、下颌左右两侧各有3颗磨牙,司磨碎食物,利于吞进胃内进一步消化。磨牙中,最里面的磨牙总是姗姗来迟,要到成年以后才逐渐长出来。长出此牙的年龄(时间)因人而异,少数人例外,终生长不出来。此牙的拉丁名为Dens Serotinus,汉文名有“智牙”和“迟牙”两种称谓。口腔医学界习惯称之为“智牙”,大概是成年以后身体发育成熟了才长出此牙之故。人们认为长了此牙,表示有智慧、懂事、识世故了。因而此牙的英文名曾用wisdom tooth表示,意味着聪明和才智。解剖学界根据此牙拉丁文名字义,Serotinus的原义是:(1)迟缓,晚;(2)晚来迟到,晚生,晚熟之意。“智牙”一词容易产生唯心的误解,且与该牙的拉丁文名字义不符[5]。众所周知,生物学,包括医学基础的人体解剖学的名词、名称,世界公认以拉丁文订名为准。因此,中国解剖学会1980年决定修订此牙的汉文名为“迟牙”。这次审定人体解剖学名词继承原来订名,未作修改。后来进行的口腔医学名词审定,对此牙的订名持有异议,认为不是所有人成年后都长出此牙,订名“迟牙”不尽合理。两个学科对此牙的汉文订名不一致,其涵义却相同,经过协商,统一认识,按牙的解剖位置订名“第三磨牙”,既科学又合理,其拉丁文名不变,英文名改为third molar,注明又称“迟牙”、“智牙”。口腔医学名词作了修改,《人体解剖学名词》以后修订,应将“迟牙”改为“第三磨牙”三、“癫”还是“癫痫”癫是一种脑部疾病,为一组慢性临床综合征[6]。脑部兴奋性过高的某些神经元突然、过度的重复放电,引起突发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由于过度放电神经元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出现短暂的感觉障碍,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行为障碍或自主神经的功能异常,称为癫发作[7]。“癫”的英文名为epi1epsy,这一神经病学术语在我国广泛使用已有多年历史。本世纪初,博医会出版的《高氏医学词汇》以及后来出版的《起氏英汉医学辞典》均把epilepsy订为“癫”。50年代初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所属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将epilepsy订名“癫(读音dian jian)”。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汇编》订名“癫”;后来出版,大量发行,在医学界很有影响的《英汉医学词汇》将epilepsy译名“癲”,说明俗称“羊疯”。事实上,我国近百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在医院里,在课堂上,习惯称之为“癫”。据称日本医学界也普遍使用“癫”一词,读音为“Ten Kan”[8]。依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刊登文章统计,1955年创刊至1959年用“癫”,1960年至文革动乱期间用“癫癇”,1978年后用“癫痫”。国内影响较大的医学工具书《英汉医学词汇》(人民卫生版,1979)用“癫”;《英汉医学辞典》(上海科技版,1984)用“癫痫”;《新英汉医学大辞典》(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用“癫”。《英汉医学百科辞典》(台湾徐氏基金会出版,1989)用“癫”。总之,文革动乱前大陆有关出版物用“癫”或“癫”,文革动乱后则多用“癫痫”。为何出现3个名词未能统一的沿革变化?据说系出版原因,编辑未经作者同意,拘泥于古代词书中有“者痫也”的注释,《新华字典》没有收载“”字,便草率地将著述中的“癫”改为“癫痫”(音dian xian),流传社会,形成人们口语中的“癫”变成文字记载的“癫痫”。近年来,我国著名神经精神病学专家夏镇夷、陈学诗、周孝达、徐韬园等教授,脑科学家张香桐、翟治平等教授,分别致函《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强烈要求神经病学术语恢复“癫”一词,根据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坚持术语用字正确的继承性,将“痫”字恢复为“”字,还其本来面目,使文字读音与口语相一致。1992年,在北京召开中日两国医学大会,笔者利用参加会议的便利条件,与有关的医学专业工作者交谈,询问使用“癫”与“癫痫”两词的意见。他们认为历史上习惯称epilepsy为“癫”,近二十年来出版物中逐渐改为“癫痫”,人们口语说的是“癫”,概念是相同的,在科学性一致的前提下,还是约定俗成好,要求恢复“癫”一词。神经病学名词审定组的专家慎重考虑了各方面的意见,笔者参与查阅了有关的书籍,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字;《康熙字典》疒部有“”亦有“痫”字;《汉字大字典》中有“”为“痫”的繁体字,有“”同“癇”字。90年代最新出版的,我国权威性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中有“”同“”。隋《诸病源候论》、唐《千金要方》中亦可见img=kj9501010zb>”、“”、“痫”实为同义异体字,在古代就通用了。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广大群众口语用字的习惯,在术语内涵科学性前提下用字的继承性,考虑了港台词书用字的可参照性,便利大陆与海外华语地区汉文术语的交流与统一,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神经病学术语的推荐名为“癫”(epilepsy),又称“癫痫”。  相似文献   
6.
1989年3月22日至26日,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在北京怀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宋大样、顾问钱燕文、审定委员等共25人。宋大祥教授主持会议。黄昭厚同志传达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第一次主任、副主任会议精神,介绍了1988年名词审定工作情况及1989年度的工作安排,此外,还介绍了有关学科名词审定的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会者对《动物学名词》广泛征求意见后的第二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1)调整了《名词》的框架,更改了部分名称。《动物学名同》讨论稿包含七大部类名词:(1)动物学,(2)无脊椎动物学,(3)脊椎动物学,(4)动物分类学,(5)动物生态学,(6)动物组织学,(7)发育生物学。在科学概念体系的层级关系上,列于首位的“动物学”属于上位概念,包含了位于其后的6个分支学科。它所收列的名词,多是分支学科共用的基本词,一些委员提出是否把“动物学”称作“总论”,经过会议讨论,决定改名为“普通动物学”。“动物分类学”改称“动物分类区系学”,原因是这一部分已收入动物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的一些术语。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系按类群划分,二者涉及分类区系和生态学名词,因此把这两部分移到后面,而把“动物分类区系学”和“动物生态学”移前。鉴于“发育生物学”涉及生理、生化等学科的名词术语较多,为减少交叉重复,审定的名词限于胚胎学方面,因此改名“动物胚胎学”。修改后的《动物学名词》框架为:普通动物学、动物分类区系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胚胎学、动物组织学、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2)对分支学科的名词作了适当的调整。原先收入动物生态学的名词,如“个体生态学”、“水生生物学”、“淡水生物学”、“适应”、“种群”等二十多个术语,原来收入动物分类学的“同功”、“同源”、“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生物发生律”等十多个基本名词,均已归并到普通动物学名词内。最初列入脊椎动物学名词的“导航”、“早成熟”、“晚成熟”、“候鸟”等名词决定移到动物生态学名词中。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也作了适当的调整。(3)各分支学科适当增补一些遗漏的基本名词及新近出现的较为成熟的术语。经委员们讨论,动物生态学将增加一些主要的动物行为学术语。在普通动物学名词中增加一些名词,使结构更加完整,如在“体腔”这一部分名词中增补“假体腔”、“前体腔”、“后体腔”和“肠体腔”等名词。在动物分类学名词中增补一些常见的汉拉对照术语,相应地在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中也增补一些基本名词,预计第一批《动物学名词》近七千条。(4)对审定名词的规范化进行认真的讨论。与会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有关名词的确切涵义进行认真的审定。如生育、培育、繁育、生殖、繁殖等汉语同义词或近义词,容易混淆,不易掌握,与其相对应的英文名词有procreation,propagation,breeding和reproduction,讨论后统一为生育(procreation),繁育或育种(breeding),生殖或繁殖(reproduction,propagation)。猛禽有主动吐出未被消化的兽毛、鸟毛及骨骼的行为,其英文名为regurgitation,如何订出确切的汉文名?《名词》的初稿订其名为“吐轴”,系北京方言,意思是呕吐物成团状,形态略似穿在轮子中间呈圆柱形的“轴”。但是,轴者系指一种物件而非指食物,经再三推敲,定名为“吐弃物”。这样可与因肠胃不适或其他原因造成被动吐出的“呕吐物”相区别。无脊椎动物学名词中的“上皮”(epidermis)在其他分支学科中称作“表皮”,为了避免混乱,经斟酌后将“上皮”改为“表皮”,达到统一。又如甲壳动物中步足的第1节称“底节”(coxa),第2节称“基节”(basis),而在昆虫和蛛形动物中,coxa均译为“基节”,于是决定把甲壳动物的步足第1节改名为“基节”,第2节改名为“底节”大家一致认为,尽管有些名词各自沿用了数十年,还是统一为好,可以排除名词和含义的不统一,解决科研和教学上的困难,为学科发展增砖添瓦,铺平道路。(5)进一步确定需要注释的名词。会议强调了对一些似乎能够望词生义,但又极易误解的名词必须作出简明定义性注释。例如生态学名词中的“城市化”(urbaniza-tion),会误认为系某个乡村或某城市郊区的城市化;又如无脊椎动物某些类群构造中有“墙孔”这类名词,易被误认为建筑学方面的名词;再如腔肠动物中的“羽干”一词也会误解为鸟类羽毛的结构等,以上这些动物学名词均应作出定义性注释。(6)注意与有关学科名词的协调统一。脊椎动物有关肌肉和骨骼系统的一些名词与解剖学的有关名词会有交叉重复,需与解剖学名词协调。无脊椎动物学的一些名词需与昆虫学名词协调,以达到词义统一,减少重复。会议认为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港台及海外华语地区的有关科技论著,对他们使用的词义准确、合乎规范的名词术语,应予参照采纳,以利科技信息的沟通和学术交流。专家们表示应抓紧时间,加倍努力,尽早审定第一批动物学名词,使之早日公布、出版,为我国动物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