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黄茂桓 《科学通报》1990,35(15):1125-1125
现代意义上的冰川物理学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我国出现。这时,天山冰川观测站恢复工作并走向现代化,加强了对外交流,一批出国学习学者回国开展自己的研究,冰川物理学在国内发展才具备物质和人才条件,在冰雪热力学、冰川动力学和冰的再结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2.
黄茂桓 《科学通报》1988,33(3):213-213
南极洛多姆冰帽Q钻孔为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于1977年钻成,孔深430m,估计含有五千年的年层。1983年部分岩芯送往中国作详细研究。研究包括冰的岩组学分析、冰的压缩-退火实验、声学特性实验,冰内氢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等。李军等已报道了Q钻孔的位置及冰的岩组学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75——1979年的考察为依据,对祁连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文中提出了有关冰川的成冰作用,积累、消融和物质平衡,温度,运动速度,以及冰川的发展演变等方面的一系列新资料。作者指出:祁连山东、西两部分的冰川应分属季风亚太陆性和极大陆性类型。  相似文献   
4.
黄茂桓 《科学通报》1981,26(8):494-494
巴托拉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系西北部,洪扎喀喇昆仑山北侧,长59.2公里,面积285平方公里,为一巨大的纵向山谷冰川。中巴两国合作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115—119公里处的洪扎河右岸在该冰川末端下方通过。为查明巴托拉冰川变化特征,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其排水道变迁的可能性,中国冰川工作者于1974—1975年对这条冰川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1978年再度考察了这条冰川的下部。本文为两次冰川末端运动学研究总结的概要。  相似文献   
5.
含杂质冰近融点恒应力蠕变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