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0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三系法面临的挑战杂种优势利用是本世纪作物育种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30年代美国玉米产量平均2.5t/ha左右,到80年代平均产量达到了7.5t/ha,杂交玉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贡献占60%。我国推广杂交水稻20年来,已增产粮食3亿t以上,单产约高出常规水稻3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世界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0%,而产量却占水稻总产的20%。利用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子是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最主要的途径,经典方法是利用校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三系法,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水稻…  相似文献   
2.
卫星低频电磁辐射在轨探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球空间探测双星计划探测一号卫星上的磁场波动分析仪的原始数据, 分析了探测一号卫星在轨电磁辐射的特性. 结果显示卫星的电磁辐射主要集中在30 Hz以下. 在30 Hz以上, 卫星的电磁辐射最多延伸到 190 Hz左右, 而且强度明显减弱. 在 190 Hz以下的卫星电磁辐射具有与卫星姿态相关的长周期变化. 在 190~830 Hz的范围的电磁辐射有不明显的长周期变化特征. 830~3990 Hz范围的电磁辐射没有长周期变化特征. 卫星电磁辐射的长周期变化是由卫星姿态变化造成的. 卫星姿态变化引起卫星太阳方位角变化. 卫星太阳方位角越大, 卫星电磁辐射越大. 卫星太阳方位角从90.6增加到93.6, 低于10 Hz以下的电磁辐射约增大为原来的9倍, 10~190 Hz范围的电磁辐射大约增加到原来的1.6倍. 卫星在<10和10~190 Hz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与卫星太阳方位角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0和0.91. 卫星在光照情况下的电磁辐射要比卫星在阴影情况下大. 卫星太阳能帆板电流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卫星电磁辐射主要来源, 约占整个卫星电磁辐射的87%(低频段<150 Hz)和94%(高频段>150 Hz). 这些中国首次对卫星电磁辐射的在轨探测结果对于我国未来相关科学和应用卫星的设计方案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阐述射线半影成像条件与重建基本原理, 推导其数学解析表达式; 建立系统蒙多卡罗数字模型; 获得源区中两离散单元点的系统响应函数(点扩散函数), 验证考核了系统空不变特性; 利用数学解析卷积和模拟实验两种方法, 分别获得源区中4个单元点的“半影图像”, 用同一滤波重建方法分别对两种不同途径获得的4点半影图像进行恢复重建, 得到相同的结果, 揭示了射线半影图像的编码实质; 通过MCNP模拟计算, 获得了整个源区面在闪烁光纤阵列相面上的中子半影图像, 应用改进型维纳滤波方法重建反演获得了源区中子通量分布图像, 与预置的中子源区图像进行了分析比较, 从原理上验证了系统中子半影成像实验的可行性, 以及改进重建算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该项目对传统电桥检测电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进,创新采用了电流补偿恒温控制检测方法和双桥检测法,实现了恒温甲烷检测和环境温度补偿,使甲烷检测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该项目研究的新型智能甲烷检测仪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检测范围大;②检测精度高;③测值稳定性好;④改善了甲烷催化敏感元件的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5.
于军  胡松年  王俊  李松岗  王开书  刘斌  邓亚军  戴理  周雁  张秀清  曹孟良  刘静  孙健冬  唐家斌  陈艳炯  黄小兵  林伟  叶辰  童维  丛丽娟  耿佳宁  韩玉军  李琳  李蔚  胡光强  李涛  黄显刚  李文杰  李健  刘占威  李龙  刘建平  亓秋辉  刘劲松  李黎  王学刚  吕宏  吴婷婷  朱淼  孙永巧  王莹  倪培相  韩华  董伟  任晓宇  冯小黎  崔鹏  李显然  汪浩  徐新  翟文学  徐昭  张劲松  何锶洁  张建国  徐吉臣  张昆林  郑先武  董坚海  曾万勇  陶林  陈学伟  何峻  刘道峰  田薇  田朝光  包其郁  夏红爱  李刚  范红媛  李继红  王辉  张文辉  高辉  李平  陈伟  汪旭东  张勇  胡建飞  王晶  刘松  杨坚  张广宇  段举  熊煜青  黄芳  李志杰  毛龙  周承恕  朱祯  陈润生  郝柏林  郑伟谋  陈受宜  郭为  李国杰  刘斯奇  黄谷扬  陶明  汪建  朱立煌  袁隆平  杨焕明 《科学通报》2001,46(23)
水稻基因组序列中蕴藏着生理、遗传、发育、进化和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许多生物学信息. 籼稻亚种Oryza Sativa ssp. indica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广泛种植. 通过全基因组霰弹法, 得到了这一亚种的基因组框架序列. 共完成430万个成功反应, 总读长为2214.9 Mb, 其中籼稻亚种93-11的成功反应有330万个, 总读长1797.4 Mb, 初步拼接得到了409.76 Mb的非冗余序列, 大约覆盖了水稻全基因组的95.29%, 碱基准确率大于99%. 通过与公共数据库中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亚种的BAC克隆比较, 证实了基因组框架图的覆盖率、序列分布的随机性和拼接软件BIG-ASSEMBLER的准确性. 在框架图中, 鉴定了96.3%的全长cDNA, 96.4%的遗传标记(STS, STR, RFLP), 94.0%的EST和94.9%的单基因簇(unigene). 初步分析表明, 该框架序列已经达到了国际同行所认同的标准. 框架图的公布无疑为水稻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6.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优良性又有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交优势的第一代杂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穗大粒多。水稻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但是它的花很小,一朵花只产一粒种子。要利用水稻的杂交优势,就要想办法培养一种特殊的水稻,就是母水稻。  相似文献   
7.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展望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略介绍我国杂交水稻对粮食增产的巨大作用,分析目前杂交水稻面临的形势,预测本世纪末杂交水稻的发展前景,提出90年代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我们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就是100亩示范)亩产9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达到了926.6公斤。从1996年超级稻育种立项开始,每5年左右就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台阶很高,示范田是每亩增长100公斤,大面积生产是每亩增长50公斤,我们都跨越了。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育种的新突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如杂交玉米和高粱,矮杆水稻和小麦的育成和应用,都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我国的水稻育种,迄今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六十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七十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10.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岔巴沟为例, 首先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水沙过程的尺度现象和规律, 明确了流域产输沙的主要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然后采用集成了坡面侵蚀、沟坡区重力侵蚀和沟道不平衡输沙3个子模型的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在较高分辨率的单元上模拟研究流域的暴雨—径流—产输沙响应, 结果重现了水沙过程的尺度现象. 在尺度现象是由不同产输沙子过程的空间尺度分布迭加引起的假定下, 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重力侵蚀和高含沙水流特性是引起黄土沟壑区泥沙过程尺度现象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