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农业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它的出现、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地得以实现的,而是一定时代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著名科学社会学家B.Barber认为,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有结构差别和文化差别、价值体系、工具需要、经济因素,政治结构和需要,宗教、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的分层制度等。科学哲学家G.F.Kneller认为,影响科学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世界观、思想方式,哲学,民族的科学传统、舆论、教育、政治和经济等。本文主要讨论经济、政治期社会意识形态三种环境因素对农业科学发展的影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什么?》一书是著名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ǒdinger)的一本重要理论生物学著作。自1944年出版以来,该书引起了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科学史界的普遍兴趣和评论,褒贬不一,进行过一系列争论。到1948年,距该书出版仅4年时间,有关本书的评论文章已达65篇;到1979年,评论文章又增加了120多篇。([1],p.555)1987年是薛定谔诞辰一百周年。在这前后,科学界围绕此书又展开了一场新的论争。这种论争不仅见之于学术刊物,也反映在出版的纪念文集中。这里,笔者仅就这场争论的几个主要方面简要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3.
第一封信:薛定谔的熵和生物体先生: 佩鲁兹对于玻尔兹曼和薛定谔的负熵和生物体的论点的看法,可能是不正确的。让我们考察一下一个由生物体构成的孤立系统。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其外界环境进行着大量的能量交换。它是在熵近乎恒定的不变状态下维持自身的。鉴于这种孤立系统并非处在平衡态,其总熵必然随着时间而增加,所以生物体必定会不断地把正熵转递到其周围环境中;换句话说,生物体一定是负熵的藏身之所。对这种熵流给以生动形象化的表达,就说成生物体靠食负熵为生。  相似文献   
4.
欧文·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发表于1944年的著作《生命是什么?》,把当时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吸引到分子生物学领域。但该书的主要功绩在于她使Timoféeff,Zimmer和Delbrück早先发表的一篇论文从默默无闻中解脱出来而得以普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