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7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或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并按医嘱服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还接受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脑波同步治疗。采用SCL-90量表和SF-36问卷,在干预前、后3天内分别对两组进行测量,同时检测血常规、肾功能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与干体重的比值(IWGR%)。70例患者(干预组36例,对照组34例)完成了实验。结果发现,经过心理干预,干预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生活质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以及透析前血清钙(Ca2+)显著高于对照组;透析前血清尿素氮(BUN)、磷 (PO3-4)、钾(K+)水平以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与干体重的比值(IWGR%)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透析前的血清肌酐(Sc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暗示是通过语言使人们不经逻辑判断,直接接受灌输给他的观念。很多人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曹操对口渴难挨的士兵说,前面有大片梅林,梅子都已成熟,士兵听罢,口中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暗示的作用,从而安定了军心。暗示现象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它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于政治、经济、文艺、教育等许多领域,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1.暗示的影响因素 俄国著名学者别赫捷列夫认为,暗示性是每一个人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精神方面的正常特性。暗示感受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非典型肺炎在我国部分地区包括在首都北京的流行,成为了一场瘟疫与灾难,突然降临在人们的面前,使得相当数量的人手足无措,心神不定,谈“非典”色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突发的应激,也可以称为“危机”,人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应激,临床心理学家所要做的工作是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4.
关于恐怖症患者的简单记载,不论中外,都是很早就有的。据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大帝害怕一个人停留在黑暗的地方。我国古代杞人忧天的故事很可能有真人真事作为模特儿,而不大可能完全出自杜撰。 恐怖症是指患者处于某种特殊环境,或与某些物体和人体接触、交往时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在体验,从而产生回避反应,难以自控。恐怖症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社交恐惧 这一类型的恐怖症比较多,主要症状是怕见生人或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疾病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理躯体上的疾病,一是心理精神上的疾病。躯体的疾病看得见,摸得着,发现早,好治疗;心理的疾病隐蔽,欺骗性大,突发性强,不易被及时发觉,难防治。 被视为人类心灵的“黑洞”的抑郁症,是心理失调的常见病,发病率高,病员面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56亿人口中约有2.5亿人患有抑郁症。德国的某杂志统计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妇女患者明显多于男人。离婚的双方都很易患此病,父母离异的青少年患此病的比例很高,老年人尤其受到抑郁症的侵害。有专家调查,我国的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城市中的抑郁症患者占整个市民的5%以上。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现情绪低沉、思维迟钝、动作减少三大基本症状。由于最关键的情绪低落面对一切人和事物都失去兴趣,产生不愿见任何人和不愿做任何事的逃避心理状态。哪怕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患者却由  相似文献   
6.
心理动态特征评价基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首先对心理动态特征进行了定义,然后通过对中国人的UK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随机抽样,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了一种对心理动态特征进行有效评价的评价基准.该评价基准不但能反映心理动态特征的共性,还能根据被测者的UK作业量曲线方便地计算出被测验者的评价基准曲线,从而对受测者进行心理动态特征的评价.最后通过一个具体事例对该评价过程做了说明.该方法也可以应用到uK心理测验的数据自动化处理中。  相似文献   
7.
利用RBF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脑信息特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判断模型.采用脑信息特征检测方法对180名临床诊断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300名心理正常的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的数据进行了脑信息特征提取.然后根据提取的脑信息特征及其他数据,利用RBF神经网络,建立了心理问题的判断模型和结合专家经验的两阶段判断方法.237名测试样本的实验结果表明正确率可达85.1%,因此该判断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7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或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并按医嘱服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还接受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脑波同步治疗。采用SCL-90量表和SF-36问卷,在干预前、后3天内分别对两组进行测量,同时检测血常规、肾功能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与干体重的比值(IWGR%)。70例患者(干预组36例,对照组34例)完成了实验。结果发现,经过心理干预,干预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生活质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以及透析前血清钙(Ca2 )显著高于对照组;透析前血清尿素氮(BUN)、磷(PO43-)、钾(K )水平以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与干体重的比值(IWGR%)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透析前的血清肌酐(Sc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