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西藏冈底斯西部噶尔县狮泉河一带的昂杰组和下拉组属冈底斯地层分区申扎小区, 在昂杰组中发现了牙形刺, 依据牙形刺可以确定,昂杰组的地质时代是早二叠世晚期到中二叠世。 下拉组的地质时代可能为中二叠世, 是否存在晚二叠世的海相地层, 尚需进一步研究, 但下拉组下部可能与昂杰组的上部有些重叠。 重要的是在昂杰组发现了典型的冈瓦纳大陆边缘的冷水相牙形刺分子Vjalovognathus sp. nov. X, 这是我国二叠纪冈瓦纳冷水相牙形刺动物群的首次正式报道和描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研究显示, 欧、美等大陆晚泥盆世地层中普遍存在碳同位素δ13C的正偏移, 这种偏移已被推测为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快速增加的结果, 并与晚泥盆世弗拉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发生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密切相关. 华南上泥盆统是研究F-F事件理想地层之一, 其中是否存在δ13C正偏移, 直接关系到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与F-F事件有关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问题.对广西桂林垌村具有生物地层控制的晚泥盆世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 结果表明: δ13C在F-F转换时期总体呈逐步增加趋势, 这种趋势由两次明显的d13C正偏移组成: 第1次正偏移出现在linguiformis带的底界, δ13C增加幅度达1.5‰; 第2次正偏移出现在triangularis/linguiformis带(F-F)的界线, 增幅达2.1‰. 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 在生物地层时限上, 垌村剖面第1次出现的δ13C正偏移较晚, 而发生在F-F界线的第2次正偏移, 无论在生物地层上还是在变化幅度上都是基本一致的, 支持F-F时期全球性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王成源 《科学通报》1995,40(8):719-719
1993年8月,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推选出4个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候选剖面,即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四川广元上寺剖面,西藏色龙西山剖面和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长兴煤山剖面名居榜首.近年来,二叠-三叠系界线展中的牙形刺引起地层古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只有牙形刺的精细研究,才能使二叠-三叠系的生物地层界线得到厘米级的高分辨率.本文作者最近对二叠-三叠系已有的13种不同的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作了评述,着重指出,以往的几种生  相似文献   
5.
王成源 《科学》2007,59(6):48-51
牙形刺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牙形动物的骨骼,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由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地层即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形体很小,一般只有1毫米左右,最大也不过7毫米.形态多变,颜色各异,广泛分布于海相地层中,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演化中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