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16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典型样品的低温磁行为分析探讨了磁化率反映古气候的机制,并尝试把下蜀土剖面磁化率古气候记录与华北黄土及深海沉积的记录相对比。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区新生代地层与矿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地区新生代地层的研究,自1868年李希霍芬(Richthofen)调查以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他们大多依据岩性特征进行划分,缺乏古生物依据。因而确切的地层时代长期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3.
李立文 《科学通报》1974,19(12):571-571
天目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存在,卓越的已故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在1934年即已提出。解放后,虽有许多单位做过很多工作,但对天目山有无冰川遗迹的存在,以及有几次冰期等问题意见仍然有分歧。1973年春,我们在1964年景存义、邱淑彰两同志调查的基础上,又作了重点考察,结果在天目山北部孝丰西南下汤附近,又发现了冰川纹泥。纹泥层产地在西苕溪谷地高约30米左右的基座阶地上(图1),距天目山深溪坞坞口直线距离15公里。但无具体地点和描述。我们在下汤附近所见的纹泥,夹于两层泥  相似文献   
4.
长山位于江阴县东,北临长江,为一东西向延伸,形似纺锤的山,长约3公里,最宽达1千米,顶高约90米。该山基岩由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组成。上覆下蜀组黄土,从山麓到山脊断断续续分布。山顶一带由于树木、杂草丛生,剖面结构不清,仅粗略看出确棕红,淡黄两层,但未见钙质结核。唯山之西麓的剖面最佳,黄土层内含丰富的钙质结核。  相似文献   
5.
1973年我们曾赴浙江天目山作了古冰川重点考察,后以《天目山第四纪冰川纹泥的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下面简称《发现》),在《科学通报》1974年12期作了报导。在1977年地貌学术讨论会上顾嗣亮同志提出的《浙江天目山的第四纪冰川纹泥问题一与“天目山第四纪纹泥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商榷》[10](下面简称《商榷》)。他把我们在天目山发现的  相似文献   
6.
南京地区上第三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十年代以来笔者等曾陆续在南京地区的江宁、江浦、浦镇、大厂、六合及仪征等地进行新生代地质调查,相继采集与发现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如1956年率领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学生野外实习时,在江宁方山南麓“洞玄观组”内首次发现安琪马化石~(8、11);1963年参加江苏省砾石层现场调查,又在浦镇砂矿内找到短腿犀、柯氏皇冠鹿、双角鹿、短吻鳄、利齿猪  相似文献   
7.
魏格纳在地学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er Wegener 1880—1930年)在二十世纪初,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曾轰动当时的科学界,并引起一场激烈的论争。那时候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他的学说还拿不出太多的确凿证据,特别是驱动力方面存在困难。终于在风行一时之后,又消声匿迹。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古地磁学的研究成果,海洋调  相似文献   
8.
9.
南京浦镇附近中新统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文  方鄴森 《科学通报》1964,9(8):730-730
南京附近晚第三系中新统地层的时代,由于缺少化石证据,长期以来是个悬案,如南京方山的洞玄观组曾先后被认为是始新世(刘季辰、赵汝钧,1924)、上新世(程裕淇、沈永和,1948)。1956年我们在方山南麓洞玄观组内发现了化石,经周明镇、胡长康同志鉴定为安琪马(Anchitherum aurlia-nense Cuvier)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中新世,因而洞玄观组的时代争论始告一段落。但是,由于该组地层那时仅见于方山孤立的一个地方,所以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还有人表示怀疑,曾提出“中国南方中新统地层存在与否”的问题。 1963年6月,江苏省地质局组织了南京附近古砾石层的现场会议,作者等前往浦镇一带调查,在  相似文献   
10.
长江水资源丰富,条件优越,有“黄金水道”之称。但在航运、沿江河港的崩坍与淤积、水土保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作为地质环境之一的“矶”,是河流的边界条件,与古长江发育与现代长江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对它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矶”对长江曲流摆动、河床(江岸)崩淤的规律,对长江中、下游的综合治理,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料。并可以总结葛洲坝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床的影响,为预测今后三峡工程对中游河道长期影响提供依据和参考。笔者在研究南京附近古砾石层时,涉及有关矶的问题。[6]本文拟从“矶”的功能与长江综合整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