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纳米物质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纳米科学与技术应用在地球化学研究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除已经在自然界的矿床、火山喷发物及地气中发现金属的纳米微粒外,对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成矿金属有可能成为单质微粒进行迁移,由于其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因此,吸附作用常常是低温表生条件下金属成矿的重要机制.此外,一种捕获随地气上升的金属的找矿方法也应运而生.在综合以上各方面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纳米物质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验的进展及其前景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笑青  章振根  姜泽春 《科学通报》1998,43(22):2431-2434
用水解还原法配制含纳米级(×10~(-9))金单质的溶液,经电子显微镜观测金的粒度为(2~20)×10~(-9)。在溶液中置入不同类型的矿物与岩石后,结果表明,硫化物矿物、自然铜及炭质岩石明显的吸附了纳米金粒子。这一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现象一致,从而较好的解释了卡林型金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冲绳海槽中部热水活动的新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一阳 《科学通报》1996,41(14):1307-1310
1992年6月我们开展了东海冲绳海槽热水活动的调查,这是我国首次独自组织进行的热水活动调查,本文即这次调查研究的基本成果.调查的热水活动区位于海槽中部(126°50′~127°30′E,27°20′~27°50′N),为了对比还在海槽北部非热水区(128°20′~129°10′E,30°30′~31°40′N)采集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热水区分析20个表层样和2个柱样,非热水区分析8个表层样和2个柱样,分析方法详见文献[2」.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热水工相比(表1),热水区沉积物明显富集Mn,Cu,Pb,Co,Ni,V,As,Cd,Mo,W,Sb,Bi和Hg等(富集以大于1.5倍计);如与东海大陆架相比热水区富集的元素更加明显,除富集上述无素外,还富集Zn,Au和Ag等.由图1显而易见,以陆源为主的元素Ti,Rb,Zr,Th,Ce,Y 和亲生物的元素Ca,Sr等在热水区和非热水区变化不大,而Mn和亲硫性强的元素Hg,As,Sb,Bi,Cu,Pb,Co,Ni,Cd等含量显著增高,后者显然是由热水活动所贡献.  相似文献   
4.
用化学物相法并结合物理选矿及微束分析研究了丫他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金的赋存形式,测定了各种形式所占的比例.表明金主要呈超细微粒子的单质附着于黄铁矿等硫化矿物的表面及裂隙面上.用水解还原法配制含纳米金单质的溶液,研究了不同矿物对其中纳米金粒子的吸附作用,表明硫化物类矿物普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与地质观察的结果很一致.金可以呈纳米级微粒单质存在于溶液中,构成胶体体系并随之运移.在遇有早期晶出或早已存在的硫化物、自然铜及炭质岩石时,金可以被吸附而富集成矿,可解释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