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钙同位素是近些年被人们注意的海洋中阳离子同位素,为研究古海洋中钙同位素与海洋环境的变化状况,以东北印度洋MD81349岩芯为研究对象,由多接受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SOPROBE)获得了浮游有孔虫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壳体92个样品的钙同位素组成δ44Ca值.研究表明:海水中δ44Ca变化记录在有孔虫的钙质壳体中,海洋生物的发育状况,冰期的高生产力和间冰期的低生产力极有可能是控制海水及有孔虫壳体δ44Ca值波动的主要原因.高生产力阶段Ca同位素分馏作用强,较多的轻质40Ca优先进入生物体内而使海水中44Ca升高,记录在有孔虫壳体中的δ44Ca值呈高值;相反,低生产力阶段Ca同位素分馏作用弱,海水中44Ca相对降低,记录在有孔虫壳体中的δ44Ca值呈低值.  相似文献   
2.
有孔虫化石Sr同位素在地层年代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取得未受后期作用改变的、满足高精度同位素比值测试所需的有孔虫化石样品量是比较困难的. 结合超低Sr本底流程, 实现了单颗有孔虫化石87Sr/86Sr比值高精度测定, 对今后的有孔虫Sr同位素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所测试的有孔虫化石取自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碳酸盐基岩, 壳径为250~400 μm, 平均87Sr/86Sr比值为0.709150 ± 0.000013, 测量内部精度为0.0004~0.0008 μg/g, 全流程Sr本底14 pg. 海山富钴结壳碳酸盐基岩中有孔虫化石定年具有重要的意义, 却颇具困难性. 利用获得的有孔虫化石87Sr/86Sr比值确定富钴结壳碳酸盐基岩中有孔虫化石年龄为(0.91 +0.33/-0.39) Ma.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MD 77181和MD 81349岩芯近260Ka以来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 lifer壳体Sr/Ca值的波动分析,讨论了冰川旋回中古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海水中Sr/Ca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期内海平面下降带来的诸多因素是促进东北印度洋区域的海水中Sr/Ca值升高的原因。有孔虫壳体Sr/Ca值的变化能够作为指示冰期川旋回,尤其是海平面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东北印度洋赤道90。E海岭MD81349岩芯含有大量有孔虫壳体.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全岩样品中矿物组成为CaCO3和少量NaCl.有孔虫壳体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结晶矿物主要由Ca,O,C元素组成,呈方解石晶体结构.岩芯放射性总a、总β活度分析结果与热释光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海洋生物成因方解石晶体的热释光来源于晶体形成时贮存的化学能.对岩芯有孔虫壳体天然热释光(NTL)与氧、碳同位素和CaCO3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浮游有孔虫壳体的天然热释光变化均与δ^18O为代表的冰川旋回存在良好的一致性:天然热释光强度的升高与间冰期对应,降低与冰期对应,变化趋势比δ^14C和CaCO3含量指标显著.热释光一时间序列的频谱分析结果发现岩芯天然热释光存在明显的地轴倾斜度(黄赤交角)(ε)周期40ka和太阳辐射的岁差(P)周期23ka,19ka.说明浮游有孔虫壳体的热释光能够反映海水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东经90°海岭北部ODP758站位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得到了3.6 Ma以来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变化曲线,得出在3.6~2.8 Ma之间,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以2μm为主;2.8Ma至今,粒度增大至3μm左右,并且比较稳定地保持增大趋势的结论,这与南亚冬季风的爆发和加强密切相关。印证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州季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东经90°海岭北部ODP758站位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得到了3.6Ma以来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变化曲线,得出在3.6~2.8Ma之间,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以2bLm为主;2.8Ma至今,粒度增大至3μm左右,并且比较稳定地保持增大趋势的结论,这与南亚冬季风的爆发和加强密切相关。印证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州季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海燕  张世红  方念乔  王红强 《科学通报》2006,51(18):2166-2174
对位于孟加拉扇的MD77-181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磁学测量, 包括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等 温剩磁, 以及典型样品的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和磁滞参数等. 结果表明: (1) ~9.82 m以上层段(相当 于~160 ka以来)以亚铁磁性的准单畴磁铁矿为主, 磁性颗粒组合随冰期/间冰期发生周期性变化, 冰期时磁铁矿的含量较相邻间冰期高, 且粒度较相邻间冰期粗, 反映了冰期时印度夏季风的减弱; ~6.50 m以上层段(相当于~70 ka以来), 磁性颗粒的粒度变化揭示了印度夏季风变化与北大西洋Heinrich快速冷 事件之间的遥相关. (2) ~9.82 m以下层段(相当于~160 ka以前)几乎不含亚铁磁性颗粒, 顺磁性物质的影响显著, 并出现黄铁矿, 推测该段岩芯磁记录受还原成岩作用影响强烈. MD77-181岩芯磁记录与孟加拉扇MD77-180岩芯和阿拉伯海ODP722B岩芯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 据三支岩芯的对比研究推测, ~160 ka时可能发生一次改变整个北印度洋区氧化还原环境的古海洋学事件, 此事件发生之前本区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磁记录影响强烈, 之后的环境变化抑制了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磁记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末次冰消期印度尼西亚多岛海热传输通道之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多岛海3支深水活塞岩芯的AMS 14C年龄、氧同位素、浮游有孔虫组合和沉积速率等的研究, 认为末次冰消期印尼多岛海热传输通道的变化呈现阶段性, 冰消期终止期ⅠA(约12.5 kaBP前后)海平面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望加锡海峡和龙目海峡突然变宽, 温暖的低盐水迅速涌入爪哇海和东印度洋; 终止期ⅠB((9.5 kaBP前后)海平面再次快速上升, 南海与爪哇海开始联通, 南海陆架区低盐水在季风环流的作用下大量涌入印尼海区.  相似文献   
9.
赤道东经90°海岭的MD81349活塞柱状岩芯包含300ka以来类型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作者应用天然热释光技术对岩芯的全样沉积物和浮游有孔虫壳体进行分析测定,首次得到与氧同位素分期呈良好对应关系的天然热释光变化曲线.实验数据表明,天然热释光的高强度区和低强度分别能够指示间冰期与冰期.初步分析显示,天然热释光强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碳酸钙含量无关;在远洋型抱球虫软泥物质组成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变化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有孔虫壳体的晶体类型、晶格缺陷形式、杂质元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