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种种迹象来看,美国政府和霸权人士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为推行和实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进行摇旗呐喊!他们企图依靠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保护,长期称霸世界、为所欲为!殊不知,有盾必生矛,军事科技的发展,将为突破NMD的防护网,不断提供新的突防技术。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等离子体隐形术 "等离子体隐形术"是利用等离子体来回避探测系统的一种新技术."等离子体"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电中性的电离气体,它是继物质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物质形态.等离子体具有数量与密度近似相等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其产生和运动主要是受电磁场力作用与支配,因而对电磁波的传播有很大影响.在军事上,高空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燃料中掺有铯、钾和钠等容易电离成分的火焰,喷气式飞机的射流、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激波,以及电弧放电和微波等,都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弱电离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实现“双碳”目标,对于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焦作市实际,从多领域出发,分析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可行策略,以期为推动河南省焦作市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
未来对城市实施进攻作战,攻击一方必将采取空中、地面、地下并举的手段实施立体打击。为有效地阻敌进攻,受攻击一方在市区防御战斗中必须采取全纵深立体设障手段方能有效进行抗击。所谓全纵深立体设障,是指在整个城市防御的空间范围内,从防御前沿到市区纵深,从地下到地面,从高层建筑物到城市上空,通过设置各种障碍物,形成多方位、全纵深的整体障碍体系,以迟滞敌坦克、步战车、低空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的机动,为充分发挥防御方近程火器威力,更好地打击空、地目标创造条件。全纵深立体设障,从空间上讲包含低空、地面、地下三个层次。设障时,必须…  相似文献   
5.
提起“空城计”,人们很自然地就想起诸葛亮,其实真正用过此计的是蜀国名将赵云。在人类战争史上,成功用过“空城计”的将领也绝非赵云一人。他们的大智大勇,至今仍为后人所传诵。在此仅辑其中的一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残酷性、激烈性,是以往任何战争都无法比拟的.据分析,在战场死亡人员中,有70%是由于战场抢救不及时(流血过多、伤口感染、呼吸功能障碍、窒息、休克、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原因)造成的"二次死亡".这充分说明,如果战场上的医疗技术先进,抢救方法得当,死亡人数将大大降低.为此,世界许多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制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新一代医疗救护药品和器材,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  相似文献   
7.
伞兵着陆受伤和空投设备受损每年都会发生。能否设计一种新的装置来改变这种状况?日前,美国的工程师们已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减少着陆痛楚的伞兵着陆新装置,并在巴尔的摩召开的第22届军事科学大会上进行了展示。这种装置是一种简单的远程传感器配有充  相似文献   
8.
伞兵着陆受伤和空投设备受损每年都会发生.能否设计一种新的装置来改变这种状况?目前,美国的工程师们已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减少着陆痛楚的伞兵着陆新装置,并在巴尔的摩召开的第22届军事科学大会上进行了展示.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使军事医学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以往战场上不可避免的伤亡,将随着现代军事医学技术的进步,可望出现有伤无亡的局面.人们将能根据伤员的受伤情况及时为其更换"零部件",从而避免"死亡".  相似文献   
10.
非致命武器是一种特种武器。它能使人暂时失去抵抗能力而不会产生致命性的杀伤,也不会留下永久性伤残;能暂时阻止某些车辆装备和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不至于造成大规模破坏,并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的改变,军队将会更多地参与执行警戒、维护社会秩序、维和和反恐等军事任务,士兵面对的往往是手无寸铁的普通民众。同时,未来战争的战场有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城市作战产生了分辨参战与非参战人员、减少附带灾难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常规杀伤性武器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突击步枪),所以非致命武器就成为士兵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