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江豚的分布范围较广,从非洲的好望角直至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日本、中国和朝鲜等各国沿岸水域及其大型河流、湖泊,例如中国的长江及其附属水体的洞庭湖、鄱阳湖等,均可见到它们的踪迹,由于江豚不但生活于海里,而且还生活于淡水水体,这就产生皮肤  相似文献   
2.
一切动物出于自身生理调节的需要,都在周而复始的活动节律中生活。在人工饲养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只有自觉地认识、掌握和强化它们的活动节律,才能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的肾脏一般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分叶现象,这种情况在白暨豚等鲸类动物达到了高峰,以致整个肾主质都小肾化了,而且每一个小肾都是一个结构完整和生理上独立的单位,它同样有皮质、髓质、乳头、肾盂和漏斗,并且有独立的血管和神经供应.它的功能意义显然是在固定的肾脏大小下,皮质达到了最大的面积.以体长为181厘米的白暨豚为例,右肾的面积为190厘米~2,但如果剥离小肾,测得全部小肾的总面积达938厘米~2,几乎增加了  相似文献   
4.
白暨豚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的特产动物。50年代白暨豚的数量还较多,但随着长江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加剧,白暨豚的数量迅速减少。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1986年为300头左右,1990年降至200头左右,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了。它正成为世界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濒临灭绝。白暨豚的保护问题一直引起国内外各方人士和我国政府的极大重视,我国把白暨豚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内外专家曾多次召开白暨豚保护的专题讨论会,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淡水豚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保护白暨豚的三大措施,1.建立两个“半自然保护区”,即湖北石首天鹅洲白暨豚半  相似文献   
5.
白暨豚体表裸露,皮肤娇嫩,容易受伤,又由于是在水里生活,对它施行外伤治疗比较困难。敷在伤口的药物,一经入水,便迅速溶解或被水冲掉,不能发挥药效,加上池水消毒  相似文献   
6.
一百多年来,对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背部小齿的功能问题一直存在着许多推测,有的认为是一种盔甲的残留物,有的认为是一种保护器官,最近有人认为是母体防止幼儿从背上滑落的完美结构,但均未以组织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1]、[2]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对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的听觉灵敏度进行了测量,得到了频率范围为1kHz~200kHz的听阈曲线。实验表明,白鳍豚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为16kHz~48kHz,这一范围的阈值为-38~-44dB,其听力频率上限超过200kHz,下限低于1kHz。文中还对实验中白鳍豚的一些行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从白暨豚体表皮肤溃烂处分离得到一株嗜水单气胞杆菌,经过纯化培养,电镜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毒力试验,证明该菌为白暨豚体表皮肤致病菌,属于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药物抑菌试验表明;广谱抗菌素类药物对该菌都有较强的抑制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9.
长江,以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养育着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航运事业的发展,污染物的排放,以及人为的伤害致使生态平衡有所失调,一些珍贵的生物濒临绝种之危。白暨豚就是受害最深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江豚     
江豚(Neophocaena ariaeorientalis)俗称江猪.隶属于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全身铅黑色,无喙无背鳍.在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中国沿海及内河、通江湖泊均有分布.最大体长达1.9米,重220公斤,而在长江中常见个体一般为1~1.5米,30~80公斤.我国江豚的背部中线还有一条皮肤隆起,上有3~4排颗粒状突起. 江豚一般为3~5头一群,亦常见一头单独活动的.我们还见过20多头一群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游弋于江边.江豚个性活拨,属近岸型豚类,经常在江边浅水区戏水和追捕鱼类,有时跃出水面约1公尺高,或者大半个身体直立于水面.在人工餵养的清沏水池中,可见江豚的游泳姿势主要是侧游.它时而左侧,时而右侧,相互交替,很有节奏.偶而亦仰游.但当它通常每隔10秒要露出水面呼吸时,则一律改成正游(即背朝上腹朝下). 江豚属亲人性的豚类,它们在江边戏游或捕食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