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诗人以佛教的修持方式与诗的表现手法将禅悟与诗悟融合在一起。松、静、空是他修持的过程,也是他修持的归宿,在澄明寂静的审美体验中,把握着诗悟到禅悟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张桂兴教授的“老舍研究丛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张教授治学严谨,材料收集齐全,取舍得当,同时,他追求完美,力争超越,故学术成果显得厚实而富有创新.  相似文献   
3.
歌词创作既是张藜在人生路上全部行程的伴奏曲与独立自由个性的形象写照,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与见证.张藜以“非介入”的诗意表达,抵制和逃离权力政治的写作模式,并突破歌词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他把情感浸润在景物上,把笔落在生活的细节上,水与缸,泥与筐,辘轳和井绳,山与河,车与辙,碾与磨,睡与渴,这些平常事物的丰富寓意,能令人动情,教人深思.张藜的歌词,朦胧中有鲜明,谐趣中有严肃,内涵深刻,境界极高,凸显了歌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 2 0世纪三十年代的烽火中诞生的歌词是用血泪凝聚而成的战时文艺 ,无论其激昂、悲壮 ,还是凝重、舒婉 ,都能激起人们普遍而久远的心灵回声 ,然而那些以宣传代替艺术 ,口号式的振喊、公式化的演绎、概念化的图解 ,时间很快证明了它们艺术魅力与审美效应的短暂与苍白。历史使命意识与历史局限性 ,共同构成了三十年代歌词的历史具体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提倡幽默、推崇性灵,打出“不干涉政治”的自由主义旗帜,有意回避阶级性、社会性、时代性和思想性等重大命题,这可以看成是他退而在精神领域求得思想解脱和心灵自由的文化苦旅。左翼文艺工作者高扬的文艺功利性与林语堂在艺术上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不同。“左联”的“文学应当为政治服务,并把所有的非政治宣传的文学看作是无价值的”的文艺批评标准,以及文艺批评中教条主义、宗派倾向都是不利于中国新文艺健康成长的。  相似文献   
6.
台湾歌词在所构筑的家园意识和故乡憧憬中,承载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感情信息.无论是本土的"孤儿意识"还是外省的"羁旅意识",在歌词的创作语境里,都是在放逐的意义上继承着中国文学与中国的传统.无根的浮萍,在这里可以找到暂时的灵魂的栖息地.它既是特定时期精神飘流的象征,又构成了放逐诗学中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