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百药不仅是名的贞观史臣,而且是当时的名诗人。他的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反对复古的政治思想以及历史观有着密切联系。反映在《北齐书·苑传序》中的理论主张,与另外几位贞观史臣魏征、令狐德Fen、姚思廉相比,既有相同之点,更有个性差异。他对学功能的理解,表现为“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泊审美作用;对学内容的选择,从“雅以正邦,哀以亡国”的理论出发,重雅正,反淫学创伤中的交互作用。李百药在中国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盛唐诗歌的鼎盛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盛唐诗歌时,人们总是倾向于以创作题材为依据把王维、孟浩然划归山水田园诗派,而将高适、岑参列进边塞诗派。题材的区别固然导致王孟诗风与高岑诗风的差异,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就其作为盛唐气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言,在美学追求乃至诗学思想方面都呈现出其种共同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王孟诗派与高岑诗派都存在着崇尚建安风骨的倾向,在倡导和实践“风雅”观上也有一致之处。认识到这种共同性,虽然有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盛唐之音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序志》篇目:“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①这表明了刘勰的文论研究与《周易》之间的密切联系②。具体落实到《原道》篇,可以看出其中的很多语辞材料也渊源于《易传·系辞》。这一现象实际上为我们正确理解刘勰之道观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某些思路。不过,由于《文心》研究者大都局限于从单纯的“文”之起源的角度去阐释“道”的蕴意,致使《原道》篇中更本质的深层价值未能得到重视。如有的论者认为刘勰《原道》篇在根本观念上是承袭汉儒经学之《易》观,有的则指出刘勰家秉的是玄学大师王迅之《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