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生防菌BC2001对番茄根结线虫的生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培养番茄根结线虫茎部结瘤,通过盆钵、电镜扫描试验直观评估BC2001菌的生防能力。结果表明,BC2001菌能使茎结瘤消减,且植株生长良好;从扫描电镜上看,BC2001菌可以在结瘤中定殖,并附着在虫体上,同时造成虫体缢缩死亡。  相似文献   
2.
郑伟文 《河南科技》2012,(22):153+160
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对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教学范式,逐步建构起既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又符合装饰企业相应岗位要求的素质、知识、能力体系。本文主要以该专业主干课程教育教学为例,运用任务驱动着力帮助学生从四个方面向装饰助理设计师方向逐步实现职业能力建构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地域文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地域文化包含了特定区域鲜明的文化特征并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建筑环境设计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也是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本文以博物馆建筑为例,从建筑环境设计与当地环境、当地材料的融合以及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几方面,初步探讨了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途径,以期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环境设计的融合共生,体现建筑环境设计的个性化、民族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超导量子计算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实际应用的量子计算方案之一,多层堆叠是实现超导量子比特大规模扩展的最佳方案。介绍了超导量子芯片中硅穿孔(TSV)填充工艺的特点并汇总概括了当前超导TSV填充技术。以电镀和金属熔融填充为代表的完全填充工艺具有器件可靠性高、工艺复杂度低等优点,但与半导体技术兼容性较差;以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和快速原子连续沉积技术为代表的部分填充工艺,具有与半导体技术兼容性好的优点,但器件可靠性低、工艺复杂度高。开发新材料的电镀工艺或许是未来较为可靠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陈彬  郑斯平  郑伟文 《武夷科学》2007,23(1):202-209
蓝细菌能与不同进化阶段的植物代表种共生,苏铁是能与蓝细菌共生的唯一的裸子植物。本文从蓝细菌与苏铁超显微结构、共生蓝细菌的多态性、蓝细菌对苏铁珊瑚状根的侵染和研究展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苏铁与蓝细菌的共生关系,认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蓝细菌与苏铁形成共生固氮体系的系统性和共生双方的遗传多样性,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用1对引物CYA106F及781R(a)从23种蓝细菌的DNA中扩增出一条600bp的16SrDNA-PCR片段,对该片段进行的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表明:可将其中21种自生或共生的丝状异型胞固氮蓝细菌的样品分为2个类群组,基本上对应于形态分类上的Anabaena及Nostoc属,但有1种被认为是Anabaena的蓝细菌以及作为对照的1种聚球藻(Synechococcus)蓝细菌样品被明显区分出来,并发现Anabaena属的蓝细菌也可同被子植物根乃拉草(Gunnera)形成共生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7.
DGGE法检测稻田蓝细菌及硅藻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对蓝细菌和硅藻16SrRNA特异的引物对,将稻田土壤中提取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后,通过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稻田蓝细菌及硅藻种群也在变化,田间不同位置蓝细菌及硅藻种类也有所不同,并且每 一时期都有其优势的蓝细菌及硅藻种群。  相似文献   
8.
生物信息学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华  郑伟文  关雄 《武夷科学》2003,19(1):238-245
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生物学数据的迅速膨胀,对数据搜集、管理、处理、分析、释读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升。本文概述了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BC2001生防菌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和卵囊孵化影响,及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BC2001对线虫分散卵的相对抑制率达87.3%、对卵囊的相对抑制率达40.50%,而对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2%;从显微结构上看,BC2001对卵和二龄幼虫的抑杀作用主要是通过菌体附着,引起卵和虫体内物质泡化聚集,最终消解。在人工接种条件下,BC2001菌在大田防治中对根结线虫虫口基数的相对抑制率达57.8%。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