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能源消费是诱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能源消费引致的碳足迹及生态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相关研究模型,计算得出2005-201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碳生态承载力和碳生态压力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演化与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2242.57 hm2上升至2010年的2835.23 hm2;2)2005-2010年,湖南省碳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其生态承载力基本在1880 hm2左右;3)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生态环境压力的空间差异较大,其中高度生态承载区包括邵阳、永州、怀化、张家界与湘西5市州,中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岳阳和衡阳2城市,轻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长沙和益阳2城市,一般过渡区包括常德、郴州和株洲3城市,重度生态环境压力区包括娄底和湘潭2城市。  相似文献   
2.
"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而"两型"农业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利于"两型社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介绍了长沙县农业产业的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有情况进行"两型"农业的战略定位,提出产业布局的基本思路,最后论述了调整"两型"农业产业具体布局的对策:完善近郊"两型"农业产业功能带,构建交通干道"两型"农业产业功能带,重点发展南北"两大特色产业走廊".  相似文献   
3.
研究利用生活方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相关能源消耗、行业产值等数据,初步测算了湖南省城乡居民生活直接与间接能源消费。结果表明:2005—2009年,湖南省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从3 743.82万吨标准煤上升到8 907.41万吨标准煤;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从2005年的1 582.52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009年的2 270.19万吨标准煤。2005—2009年,湖南省各科目的能源消耗强度具有显著差异,单位能源消耗强度较大的主要有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及衣着。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湖南省城乡居民生活节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乡村农业产业用地规划主要依据发展定位和理论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对于田园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多有忽略,造成田园资源和用地布局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以益阳市碧云峰村为例,引入田园资源禀赋理念与农业产业用地规划相结合,分析两者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针对农业产业用地现状问题,并以"打造三产融合的产业新村"为目标,提出从政策引导、结...  相似文献   
5.
以铁路交通快速发展为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以景观生态结构、景观生态稳定性、景观生态质量为准则层,选取16项研究指标为指标层,对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景观进行景观生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生态结构上,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区域生态结构良好,其中自然度为2.46,路网密度为0.034 2,企业密度为0.027,自然度较高,路网密度小,景观斑块之间联系密切,但人类干扰度较大;景观生态稳定性上,其景观均匀度指数为0.906,多样性指数为0.543,优势度指数为-0.65,生态稳定性一般,景观斑块在区域内分布均匀,但景观斑块类型构成简单,多样性较小,景观优势度较低,景观生态系统脆弱,将影响区域整体稳定性;景观生态质量上,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各景观斑块生态质量有所差别,其中林地生态质量最好,其次为耕地与水域,综合结果指数都大于0.80,而城乡建设与道路用地生态质量最差.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间的耦合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评估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测算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发展度、耦合协调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3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均处于颉頏阶段,耦合度C值(0.45左右)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升高—下降"的曲折变化趋势;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度D从1995年的0.207 2上升到2013年的0.389 3;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综合指数T也从1995年的0.088 3增加到2013年的0.255 8。  相似文献   
7.
研究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对优化全域旅游业态布局,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OI数据,以洛阳市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叠置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对洛阳市旅游景点空间布局及便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洛阳市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呈现中心城区集聚、以“条带状”向县域拓展的特征,且主要集聚于洛龙、西工、涧西和老城区交界处附近;其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与洛阳行政区划形状相吻合;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设施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匹配度不同,其中交通设施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匹配程度最高,旅游景点倾向于分布在交通发达、食住便捷的区域;便利度空间上呈沿中心城区向四周阶梯递减、县域块状分散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指标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构建了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大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引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了指标的权重,并以长株潭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得分值总体上是上升的,特别是三市经济系统的得分值;三市环境子系统得分值曲折上升;三市资源子系统得分值中长沙与株洲明显上升,但是湘潭市的起落较大;长沙市正要走向良好协调;株洲正走向初级协调;湘潭市正走向基本协调。三市各自都面临有较突出的问题。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寻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新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实现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高度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GM(1,1)灰色模型的湖南省人口规模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人口问题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是否合理,对一个地区未来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针对人口预测中信息不充分的特点,运用GM(1,1)灰色增长模型对湖南省2009年~2020年的人口规模做出了科学预测,在分析湖南省人口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为湖南省在新的历史机遇期科学地制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