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内石化行业生产过程中在能效监测上的现状,建立了能效监测体系架构,并根据该体系架构提出了基于设备的能效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石化行业中换热器、机泵设备建立了能效计算模型,并给出了每种设备在能效参数上的求解方法,通过对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明确了能源消耗的去向,实现了能源的精细化管理,为后续能效评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克峰 《科技信息》2010,(22):366-366,368
本文介绍了煤矿用织物整芯输送带的阻燃原理、配方,分析了主要阻燃组分对阻燃性能的影响。实践证明,采用协同效应好的阻燃体系组合,能够达到良好的阻燃效果,大幅度提高煤矿织物整芯输送带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3.
化工过程系统仿真平台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个计算机仿真平台作为计算机集成过程运行的实验平台,以一个典型的化工过程-Tennessee-Eastman过程为例,对开发化工过程计算机仿真平台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面向对象技术、通信、数据库、用户图形界面,并通过模拟及仿真实现了这些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控制一类由Hammerstein模型描述的合有输入约束和有界干扰的非线性化工过程,提出一种鲁棒预测控制策略.该策略分为两步,第一步考虑系统状态不可测的情况,对无约束受干扰的线性模型采用鲁棒输出反馈预测控制方法计算中间变量,其中为了处理干扰,采用二次有界技术设计出能够在线更新的估计误差集合的方法使得系统有界收敛.第二步通过中间变量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和采用解饱和的方法得到满足约束的实际控制输入.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对聚丙烯牌号切换过程进行控制仿真.结果 表明,应用本文的控制策略,不仅能够保证优化问题的递推可行性也能保证闭环系统的鲁棒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大规模无分流换热网络最优综合问题的严格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超结构模型,该模型建立在新的超结构基础上,可包含更多可行的换热网的结构,并成功地解决了“组合爆炸”问题。同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改进的遗传算法。文中给出了大规模换热网络综合的一个工业实例;乙烯装置的换热网络改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工况对同步器工作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建立温升补偿的同步器换挡控制策略,对同步器摩擦对偶面进行了热-结构耦合特性分析。以传热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同步器摩擦对偶面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不同载荷和不同转速差下摩擦对偶面表面的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载荷和转速差与摩擦副表面的最高温度是线性关系;载荷每增加250 N,摩擦副表面最高温度升高5.8℃;转速差每增加200 r/min,摩擦副表面最高温度升高4.7℃。通过对不同工况下同步器摩擦对偶面温度场变化规律的分析,建立温升补偿的同步器换挡控制策略,对提高同步器换挡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其地质过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和非稳定性,致使预测困难,治理难度大,费用也较昂贵,且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工程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大规模无分流换热网络最优综合问题(流股数超过50股)的严格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超结构模型.该模型建立在新的超结构基础上,可包含更多可行的换热网络结构,并成功地解决了“组合爆炸”问题.同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改进的遗传算法.文中给出了大规模换热网络综合的一个工业实例:乙烯装置的换热网络改造  相似文献   
10.
构建过程系统工程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程系统工程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向和富有成效的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