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4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66篇
系统科学   13篇
丛书文集   48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20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e melt quality of ductile iron can be related to the melt's thermal analysis cooling curve. The freezing zone of the thermal analysis cooling curve was found to indicate the melt quality of the ductile iron. A comprehensive difference parameter, Ω, of the thermal analysis cooling curves wa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properties of ductile iron melts such as 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graphite morphology. As Ω ap- proached O, the thermal analysis cooling curves were found to come together with all the properties indicat- ing melt quality about the same. A database of thermal analysis cooling curves related to the properties of the ductile iron melts was set up as a basis for a method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melt quality of ductile iron by pattern recognition of thermal analysis cooling curves. The quality of a ductile iron melt can then be immediately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its thermal analysis cooling curve freezing zone shape to those in the database.  相似文献   
182.
廖兴汉 《广西科学》2000,7(2):131-134
用群论寻找可约表示特征标的规则,群论的对可约表示约化的公式,群论关于属于同一不可约表示的基才能对称性匹配组合分子轨道等方法,原理处理生命的关键物质铁卟啉活性部位的分子轨道,分析分子轨道能级与生化性质和电子光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3.
对氨基酸螯合铁的吸收机制、吸收作用的特点、化学和生物化学制备方法及其在饲料、食品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目前氨基酸螯合铁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4.
为了研究纯铁熔液体系在凝固过程中的演变行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带有范德瓦尔斯项的长程F-S势函数对液态Fe凝固过程的结构和能量演变进行模拟。径向分布函数、原子均方位移函数和Fe原子的聚集状态变化图像显示,凝固过程是Fe原子由无序向短程有序再向长程有序的变化过程,其中的短程有序结构可能是Fe原子组成的团簇结构;凝固过程中体系的总能量变化呈逐渐降低,Fe单质完美晶体的凝固温度约为2400 K。  相似文献   
185.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硼铁矿对高铬型钒钛矿烧结工艺及冶金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硼铁矿质量配比的升高,垂直烧结速度、成品率、转鼓指数、烧结杯利用系数、综合指标及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硼铁矿质量配比为5.0%时,以上各指数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8.84 mm·min-1,86.02%,61.2%,1.919 t·(m2·h)-1,363及90.76%,均优于未配加硼铁矿时的烧结矿性能.因此,烧结矿性能得以优化,可以为高炉冶炼提供更为优质的高铬型钒钛烧结矿.  相似文献   
186.
矿粉粒度及反应温度对高磷鲕状赤铁矿制备碳化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利用高磷鲕状赤铁矿作为炼钢原料的新途径,在CH4-H2气氛下对高磷鲕状赤铁矿制备碳化铁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矿粉粒度对还原和碳化的影响。采用热重法、SEM-EDS和XRD分别对实验中试样还原失重过程、高磷鲕状赤铁矿矿相和碳化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得到120~160目粒度矿粉的反应活化能最低,还原反应活化能为44.95kJ/mol,碳化阶段表观活化能为9.71kJ/mol。从反应速率的角度,利用高磷鲕状赤铁矿制备碳化铁的最佳温度为1 023K,矿粉的最佳粒度为120~160目,总体来讲,温度比矿粉粒度对高磷鲕状赤铁矿制备碳化铁反应速率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87.
为解决在研究铁矿粉烧结液相流动性能时通常只考虑面积增长率这一终点信息,而没有考虑过程信息的缺陷以及采用多个指标来表征流动性能在使用上的不便,对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量纲分析和白金汉定理推导出了能定量表征流动性强弱的流动性特征数(LD),简化特征数方程后得到等效流动性特征数(LdΘ)。试验采用了可视卧式高温炉,记录了铁矿粉烧结液相流动的整个过程信息,通过基础实验和对照实验确定液相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之后,可以得到每一种矿粉相应的等效流动性特征数数值。测量5种铁矿粉在两种方法下的流动性指标,当只考虑面积增长率时的流动性强弱顺序为AC≈DBE,新方法下为LdΘALdΘDLdΘC≈LdΘELdΘB,两种方法下的指标相近,但是综合了各种重要信息的新指标能进一步区分出各个因素对流动性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8.
基于证据权模型,对宁芜盆地中段玢岩铁矿进行矿产资源评价.首先,结合研究区的成矿地质背景,提取地层、岩体、构造、物探异常等四大类证据因子.然后,分析各证据因子与铁矿点之间的空间关系,认为大王山旋回火山岩与次火山岩与玢岩铁矿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寻找玢岩铁矿的岩石标志,深成侵入体则与铁矿空间上无明显关系,构造、物探异常在空间上与玢岩铁矿也有较大关联.根据计算结果,选取与玢岩铁矿密切相关的大王山旋回火山岩地层、闪长玢岩岩体、各方向(EW,NW,NE)构造缓冲区、航磁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七类证据图层.最后,采用证据权模型进行成矿后验概率计算,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及物探异常,圈定5个成矿预测区,它们在区域上具明显的NE向展布特征,并且普遍分布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闪长玢岩岩体,同时位于航磁高值以及NW向和NE向构造发育密集处.  相似文献   
189.
李彦  高敏  张妙静 《广西科学》2015,22(4):411-415
【目的】物态方程对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过程中铁核塌缩、激波产生及其传播等都将产生影响。为了探索对超新星爆发机制解释更合理的物态方程,对比分析2种物态方程对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的影响。【方法】以新前身星模型数据作为输入参量,分别采用Lattimer等(LS物态方程)和王贻仁等(W物态方程)提出的物态方程,对不同初始质量的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的爆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模拟结果。【结果】在LS物态方程下,铁核塌缩结束时恒星的中心密度最高只达到核密度的1.5倍,且得到的同模区偏小,中微子的能量损失较大,这使激波在向外传播过程中损失了较多能量,不利于解释超新星的成功爆发。【结论】W物态方程更能合理解释超新星的成功爆发。  相似文献   
190.
High-chromium white cast iron (HCWCI)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the mining and cement indus-tries. However, in some components, such as the pulverizer plates of ash mills, the poor machinability of HCWCI creates difficulties. The bimetal casting technique is a suitable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machinability of HCWCI by joining an easily machined layer of plain car-bon steel (PCS) to its hard part. In this study, the possibility of PCS/HCWCI bimetal casting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and casting.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by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non-destructive, impact toughness, and tensile tests. The hardnes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profiles on both sides of the interface were plot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conventional and low-cost casting technique could be a reliable method for producing PCS/HCWCI bimetal. The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comprised two distinct lay-ers:a very fine, partially spheroidized pearlite layer and a coarse full pearlite layer. Moreov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revealed that the interface was free of de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