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患病牦牛源大肠杆菌对10种不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67株患病牦牛源大肠杆菌进行粘杆菌素、多西环素、利福平等10种不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试验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统计以分析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率和耐药谱型.结果表明,牦牛源大肠杆菌对乙酰甲喹的耐药率为41.79%,其余9个药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其中利福平、土霉素的耐药率为100%.耐药谱型以粘杆菌素/多西环素/利福平/磺胺嘧啶/替米考星/土霉素/萘啶酸/磺胺间甲嘧啶/磺胺二甲嘧啶为优势耐药谱型.  相似文献   
42.
随机选取青海省1.5岁左右牦牛(♂)、犏牛(♂)和黄牛(♂)各3头,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肉中的肌苷、肌苷酸和硫胺素进行测定,采用高氯酸滴定法测定其肉中谷氨酸钠的含量,并对牦牛、犏牛和黄牛的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犏牛的体重和体高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而且犏牛的体长与牦牛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犏牛和黄牛的胸围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犏牛的头重明显高于同龄牦牛(P〈0.01);犏牛的皮重、前二蹄重、后二蹄重、胴体重和胴体肉重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犏牛和黄牛的胴体骨重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个品种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无显著差异(P〉0.05);黄牛的骨肉比明显高于同龄犏牛(P〈0.05)。③牦牛肉中肌苷含量最高,其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肌苷酸的含量在三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犏牛肉硫胺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黄牛和犏牛肉谷氨酸钠的含量显著高于同龄牦牛(P〈0.05)。  相似文献   
43.
通过分析金川多肋牦牛乳的营养成分,为种质遗传特性及乳品加工研究积累资料.随机选取金川牦牛、麦洼牦牛泌乳期母牛各30头,采用ICP-OES测定乳矿物质含量,GS-MS测定脂肪酸含量,乳成分测试仪测定乳常规成分.结果显示:金川多肋牦牛乳常规成分的非脂固、蛋白质、密度、乳糖显著高于麦洼牦牛(P0.01);金川多肋牦牛乳矿物质元素与麦洼牦牛差异不显著;脂肪酸中硬脂酸、亚油酸、油酸含量高于麦洼牦牛(P0.05或P0.01).金川多肋牦牛乳部分成分指标优于麦洼牦牛,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44.
关于超声波腌制对牦牛肉品质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超声波腌制条件对牦牛肉蒸煮损失、剪切力、色差、感官评价等影响。用普通腌制方法对牦牛肉分别腌制6、12、18、24或48h作为对照,采用超声波腌制方法分别对牦牛肉进行30、45、60、75和90min腌制处理。结果表明:超声波腌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腌制效果,显著降低蒸煮损失、提高a*、减少剪切力和增加感官品质得分(p<0.05)。本研认为超声波腌制法应用于生鲜肉的腌制,其效果优于普通腌制法。  相似文献   
45.
为探讨牦牛骨粉对运动员骨密度、骨代谢和身体机能水平的影响,以击剑、现代五项、武术、拳击等项目45名运动员为对象,运动员每日服用5 g牦牛骨粉,每周6次,共4周。采用EXA-3000外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左右前臂、跟骨骨密度,抽静脉血检测骨代谢和身体机能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发现,服用牦牛骨粉后男子运动员右跟骨骨密度显著升高,女子运动员左右前臂、跟骨密度显著升高,服用牦牛骨粉后女运动员血清钙、磷和男运动员血清钙显著性降低,女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显著性降低,男运动员IgM显著性升高。可见,服用4周牦牛骨粉对女运动员前臂、跟骨的骨密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男运动员前臂和跟骨的骨密度影响作用较小,对运动员骨代谢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无不利影响,可以较好地维持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46.
根据牛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tin, CAST) 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从九龙牦牛肌肉组织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获得九龙牦牛CAST基因部分片段,利用SQRT-PCR技术检测九龙牦牛各组织中CAST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成功克隆九龙牦牛CAST部分cDNA序列485bp,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FJ483833;用DNAman软件分析发现九龙牦牛CAST基因与普通牛的核苷酸同源性依次为99%;SQRT-PCR组织表达检测表明,CAST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脂肪中均表达,在心脏中表达最高,在脂肪组织中表达最低.  相似文献   
47.
不同放牧强度对牦牛夏季放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6年7,8月份在甘肃天祝永丰滩草原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的夏季放牧行为.调查发现:采食和饮水时间随放牧强度加重而延长,反刍和游走时间随放牧强度加重而减少,卧息时间变化不大,这是牦牛应对草场放牧强度变化的基本策略.采食时间与放牧强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天关系(R>R0 01),同归方程为Y=O.92x+7.31;反刍持续时间与放牧强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Ro.01),同归模型为y=-0.405x+10.31;卧息时间与放牧强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R0. 01),同归模型为Y=-0.08x+2.48;饮水时间与放牧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模型为Y=0.0925x-0.123;游走和站立时间与放牧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回归模型为Y=-0.53x+4.04.  相似文献   
48.
泥化弱胶结软岩巷道底板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矿软岩巷道极易发生变形破坏,底臌量大是其重要的特征.以新上海一号煤矿副井绕道巷道为工程背景,研究了泥化弱胶结软岩巷道底板的变形破坏机理.从现场选取岩样进行室内实验,研究发现围岩具有强度低、胶结程度差、遇水泥化软化、吸水膨胀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巷道底板变形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总变形量大且不收敛,是以流变和膨胀为主的非线性大变形;底板破坏与变形增加的趋势一致,塑性区发展速度前期快,后期慢,但范围不断扩大;通过机理分析,巷道底板的变形破坏是在水和构造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底臌为流动膨胀复合型,治理的关键是治水和加强支护.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对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监测数据显示底板变形破坏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9.
对野牦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基因部分片段(包括部分外显子6和部分内含子6)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中(GenBank Accession No:EU872256)。利用BioEdit7.0.9.0、DnaSP 4.10.9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野牦牛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等牛科动物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野牦牛与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4个物种基因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依次为99.0%、98.3%、97.8%、92.0%,5个物种间共发现42处序列间碱基差异(9.84/100 bp),其中野牦牛与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4个牛科物种均存在差异碱基3处;推导的部分氨基酸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依次为94.4%、94.4%、100.0%、94.4%。  相似文献   
50.
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宏基因组角度对西藏地区自然发酵牦牛奶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以细菌16S rRNA的V3区和真菌的ITS区序列为扩增、测序靶点,分别获得3 051和3 396条高质量序列.研究发现,西藏自然发酵牦牛奶样品中真菌的丰度要大于细菌.在门的水平上,细菌和真菌分别由硬壁菌门(Firmicutes)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组成,而在属的水平上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分别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耐碱酵母属(Galactomy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