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3篇
系统科学   60篇
丛书文集   76篇
教育与普及   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0篇
现状及发展   40篇
综合类   2467篇
自然研究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如何在大学历史教学中贯穿真善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需要重建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知识教育十分必要,而进行真善美综合知识教育,历史学是最适合的。在历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知识教育,第一是利用历史学的科学功能对学生进行求真的教育,然后要利用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艺术功能对学生进行"为善"的教育和审美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树立起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好的道德操守,从而改变社会风气,重建民族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2.
以镇江的古今"科教三星"(祖冲之星、沈括星、茅以升星),南朝"文学双璧"(刘勰著<文心雕龙>、萧统主编<文选>),宋代"书画二米"(米芾、米友仁)为例,揭示其精神内蕴、概括其历史功绩、赞颂其高风亮节,总结出创新科技精神是镇江历史文化宝库中光芒四射的瑰宝,是镇江历史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镇江城3 000年连续不断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3.
科学家研究是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的进路和重要内容。本文以近五年来六种期刊发表的科学家研究论文为例,对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做简单述评,并认为应该加强科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4.
采用筒中筒结构的并联铁摩辛柯梁模型,先从结构总势能出发,求得筒中筒结构协同分析的哈密顿对偶体系,然后由两端边值问题精细积分法中的区段混合能矩阵推导出结构的层单元刚度矩阵,利用有限元刚度集成法形成总刚矩阵,最后采用初值问题的精细积分法对筒中筒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并编制相应的Matlab程序.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与可行性,该方法也适用于框架、剪力墙、框剪等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相似文献   
105.
古代DNA 技术及其在家养动物驯化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冉冉  李宁 《科学通报》2011,56(7):511-516
家养动物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 其起源和驯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 而在其 近万年的演化历史中, 家养和野生群体间可能发生基因互渗及替代, 因此基于现代物种DNA 信息进行的历史推断可能存在偏差. 近年来, 古代生物遗骸中的DNA (古代DNA)获取技术日 益成熟, 为这类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古代DNA 技术研究进展, 点评了古 代生物遗骸DNA 的获取和鉴别方法、古代DNA 提取、扩增及测序技术的革新. 最后, 本文综 述了古代DNA 技术在猪、马、羊、狗等主要家养动物驯化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为该技术 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6.
介绍南宁市城市森林的发展及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指出南宁市城市森林发展中存在缺乏长期全面合理的规划、城市森林体系尚未形成,大量使用草坪、绿化模式单一,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等问题.建议南宁市城市森林建设要与城市空间格局、环境格局相结合,完善城市森林体系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城市森林特色;要将城市森林纳入生态网络,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要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全民城市森林建设意识.  相似文献   
107.
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建立有隔震和无隔震的4层框架结构的分析模型,对其分别输入3条典型的地震波进行地震能量反应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能较好地满足能量方程;适当降低隔震支座屈服强度对于保护上部结构更加有利;地震波的能量持时和卓越周期对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8.
Unexpected observation of freshwater invertebrate Daphnia magna in temporary rock pools on a small island off the Norwegian Atlantic coast confirms colonising ability, mediated through avian dispersal. Robust diapausal eggs of D. magna pass the gut of migrating geese and subsequently hatch in environments where such waterfowl forage and rest along migrating routes. The incubation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that decomposing fecalia of geese constitute sufficient feed to support developing populations of D. magna in experimental oligotrophic conditions.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D. magna is highly adapted for colonisation of temporary pools north of the Arctic Polar Circle, with excellent tolerance to low temperatures. Discussion part I relates the findings to published evidence on avian transport of invertebrate propagules, such as correlations between migration patterns of waterfowl and 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aquatic invertebrate diversity. Discussion part II reflects on academic cultures, epistemological aspects of natural history reporting, the presence of a whale cadaver as an ecological indicator and the relevance of simple observ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09.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平遥古城,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以平遥古城为例,系统总结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了这对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认为遗产保护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旅游开发始终应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在正确认识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以旅游开发为手段,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使保护工作从消极保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recent interest in Kant's engagement with the life sciences by focusing on one corner of those sciences that has received compar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physical and comparative anatomy. By attending to remarks spread across Kant's writings, we gain some insight into Ka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iplinary limitations but also the methodological sophistication of the study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Insofar as Kant highlights anatomy as a paradigmatic scienc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teleology in the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a more careful study of Kant's discussions of anatomy promises to illuminate some of the obscurities of that text and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sciences more generally. In the end, it is argued, Kant's ambivalence with regard to anatomy gives way to a pessimistic conclusion ab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anatomy, natural history, and, by extension, the life sciences more generally might one day become true natur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