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23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310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本文结合南昌的实际状况,对南昌市的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了SWOT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得出了优势和劣势同在,机会大于威胁,宜采取扭转型策略,如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理念要创新、加强与江西旅游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等。  相似文献   
172.
渗吸作用是油藏基质原油开采的关键,CO2溶入地层水将对渗吸作用产生影响.进行了亲水岩心的润湿性转变实验,测试了亲油岩心在碳酸水浸泡前后润湿接触角的变化,比较了亲油性岩心在碳酸水和盐水中的渗吸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油浸泡法使得岩心润湿性变为油湿性;油湿性岩心经过碳酸水浸泡可使润湿性向水湿性转变;碳酸水有利于改善油湿性岩心渗吸效果,促进渗吸过程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3.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要经过一定距离的二次运移后才能在有效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因此油气二次运移的过程对
于油气最终聚集率有很大的影响。原油的二次运移过程可分为活塞式和优势式,天然气二次运移是一种由活塞式和
优势式两种基本运移方式组成的断续式运移。二次运移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油气运移路径的稳定性存在差异,采用染
色煤油和氮气分别进行二次运移过程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多次充注的方式探讨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稳定性,并结合油气
水物性特征差异及其与孔隙岩石的关系分析了其成因机制。认为原油二次运移过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运移通道,运
移效率较高;天然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形成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运移通道,运移散失量较大。  相似文献   
174.
尽管润湿性是储层物性的重要参数,对驱油效果也有显著影响,但关于润湿性对稠油热水驱微观驱油效果的影响却很少进行研究。创建并采用稠油热水驱微观驱油效果定量评价新方法——"解-合"(cutout-flattent image)法,分别从微观波及系数、微观驱油效率和微观采收率三个方面对水湿和油湿模型中不同温度下的稠油热水驱微观驱油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和对比。实验数据表明,油湿利于提高微观波及系数,较高温度下水湿利于提高微观驱油效率;较低温度下微观波及系数大于微观驱油效率对微观采收率的贡献,而较高温度下微观驱油效率的贡献较大。润湿性对微观采收率的影响不如温度显著,且受温度影响,但随着温度升高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75.
相对渗透率调节剂(relative permeability modifier,RPM)可以选择性降低油水相渗透率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并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提高采收率。研究了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型的相对渗透率调节剂,测定了RPM对表面润湿性以及油水相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岩心驱油试验考察了不同油藏渗透率、地层润湿性、原油黏度、RPM注入时机、注入水注入速度等条件下RPM驱的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RPM可以将油湿的石英表面润湿性改变为弱水湿,且对水相渗透率降低程度更大;RPM驱适合渗透率大于50×10-3μm2地层;RPM在油湿岩心中具有更高的采收率增值;原油黏度在20 mPa·s时,采收率增值幅度最大;在相似的渗透率条件下,注入速度增大时,水驱采收率与最终采收率均增大;较早注入RPM有更好的最终采收率效果。  相似文献   
176.
 简介了极端润湿性表面相关理论,总结了极端润湿性表面的制备方法,讨论了极端润湿性表面在自清洁、防雾、抗结冰结霜、耐腐蚀、响应开关、油水分离、高负载力水上设备、液体无损转移、液体定向运输、血液相容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指出了实现极端润湿性表面真正工业化应用所需解决的问题,认为制备机械性能好、静/动压承受能力强的超双疏表面是超疏液极端润湿性表面制备方面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7.
超疏水表面(superhydrophobic surface)是指水滴静态接触角>150°且滚动角<10°的材料表面,广泛应用于自清洁、防腐蚀、疏水抑冰与船舰减阻等诸多工程领域。基于仿生工程学原理,人们对典型超疏水仿生原型进行广泛研究,以期获取超疏水表面研制的理论基础。从呈现超疏水润湿现象的典型动植物体表入手,综述其表面微形貌结构特征对超疏水润湿特性的影响机制,介绍材料表面超疏水润湿行为量化表征的数学模型;重点关注仿生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传统制备方法与3D打印制备技术,以及超疏水表面制备样件的功效表征;分析指出仿生超疏水表面的低成本、大面积、功效持久性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成果可加深学者对超疏水润湿特性的认知,推动超疏水表面仿生研制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8.
换流变压器端部极性反转电场的数值算法及其绝缘设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极性反转是换流变压器运行中一种特殊的工作状态,此时绕组承受交、直流耦合电场的作用,其中直流电场为非线性、各向异性场.首先分析了极性反转的物理过程及该电场的数值算法;然后针对直流电场的各向异性,应用Galerkin法建立了该电场的有限元模型,并应用以上工作计算了4种典型的换流变压器绕组端部绝缘中极性反转电场的分布.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实用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9.
采用“半渗隔板法”和“自吸法”分别测振动前后岩样的毛管压力曲线及润湿性,用对比的方法研究振动对地层中界面现象的影响,对振动法增产的机理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毛管压力曲线及润湿性变化的分析得出在岩样固有频率附近振动对岩心的毛管压力曲线和润湿性影响最大,此时,毛管压力曲线的阀压值降低,饱和度中值压力降低,束缚水饱和度减小,而润湿性则表现为水湿性加强,岩心的绝对渗透率变大,有利于原油的增产和采收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