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81篇 |
免费 | 742篇 |
国内免费 | 87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87篇 |
丛书文集 | 550篇 |
教育与普及 | 36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96篇 |
现状及发展 | 168篇 |
综合类 | 24557篇 |
自然研究 | 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4篇 |
2023年 | 209篇 |
2022年 | 326篇 |
2021年 | 344篇 |
2020年 | 354篇 |
2019年 | 309篇 |
2018年 | 299篇 |
2017年 | 419篇 |
2016年 | 443篇 |
2015年 | 633篇 |
2014年 | 1098篇 |
2013年 | 789篇 |
2012年 | 1318篇 |
2011年 | 1518篇 |
2010年 | 1275篇 |
2009年 | 1466篇 |
2008年 | 1442篇 |
2007年 | 1901篇 |
2006年 | 1719篇 |
2005年 | 1481篇 |
2004年 | 1247篇 |
2003年 | 1228篇 |
2002年 | 1020篇 |
2001年 | 889篇 |
2000年 | 670篇 |
1999年 | 642篇 |
1998年 | 466篇 |
1997年 | 442篇 |
1996年 | 385篇 |
1995年 | 322篇 |
1994年 | 308篇 |
1993年 | 250篇 |
1992年 | 202篇 |
1991年 | 217篇 |
1990年 | 164篇 |
1989年 | 167篇 |
1988年 | 142篇 |
1987年 | 97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本研究以海水池塘养殖园区排放水集中设施化处理为切入点,集成泡沫分离、生物滤池及大型藻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构建了海水池塘养殖园区排放水综合生态净水系统。经过综合生态净水系统处理,池塘养殖排放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4-N)、亚硝氮(NO2-N)、硝氮(NO3-N)、溶解无机氮(DIN)及活性磷酸盐(DIP)综合去除率平均分别为40.84%、89.37%、86.88%、93.75%、78.74%和59.73%。通过该技术可明显改善园区排放水质量,基本可以实现各项指标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92.
运用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的研究成果《2005年中国投资发展报告》,对重庆市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再研究.通过与上海等直辖市、代表沿海地区的广东省及西部几个主要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重庆市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重庆市投资环境的主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3.
为研究前期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云南省龙江水电站近坝库岸边坡滑坡区实测降雨资料,通过自行研制模型试验装置,进行前期降雨作用下室内边坡滑坡模型试验,分析前期降雨作用下的边坡滑坡特性。研究表明:前期降雨作用是引起边坡滑坡的主要因素,由于前期降雨作用下雨水在边坡坡面进行了充分入渗,导致边坡土体强度减小,引起非饱和土中基质吸力丧失或减小,再次降雨极易引起边坡滑坡;前期降雨作用引起边坡滑坡类型为浅层牵引式滑坡。 相似文献
194.
为探究磷素对南漪湖近年来水质变化的影响以及定量分析湖泊外源磷污染源结构。于2015—2021年逐月采集南漪湖东湖心、南漪湖西湖心、狮子口3个代表性点位水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和水污染指数法分别分析了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溶解氧、高锰酸盐和氨氮的含量水平,对南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性评价以探究磷素与其他指标对水质污染影响的差异。以2017年为基准年,采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对南漪湖流域21个乡镇的外源磷负荷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3种水质评价方法获得的水质评价结果基本相同,2015—2021年南漪湖水质总体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各个指标对南漪湖水质均有一定的影响,但TP是影响南漪湖水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TP判断的水质等级与最终测量的点位水质等级相似;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其中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污染负荷最大为328.912 1 t/a,其次为建设用地和农村生活污染负荷,占比分别为41.32%和15.32%。研究结果将为南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为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典型中小湖泊的污染防治提供参考和... 相似文献
195.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水位消退过程岸滩土壤呼吸及植被化护岸对土壤碳排放影响,以库区澎溪河段岸滩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Yaxin—1102便携式光合蒸腾仪系统对库区水退过程中岸滩土壤的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并同时测定了土壤呼吸测点的土壤温度(土层深度0、5和1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p H等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水位消退过程中岸滩近水层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呈单峰曲线,2月份出现峰值;常年非淹水区土壤呼吸速率变动大于近水层,其峰值晚于近水层1个月。研究发现,长时间淹水可降低土壤呼吸强度即有利于岸滩土壤固持CO_2;但退水时间越长,岸滩土壤呼吸强度增加,接近或高于常年非淹没区。研究表明,岸滩现有植被在护岸同时是否亦能保持土壤碳的低水平排放亟待给予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6.
黄土的湿陷并不是饱和状态,即吸力为零时黄土所表现出的特性,而是受其含水状态,即吸力的显著影响。室内外的试验研究表明,在竖向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含水量的增加或吸力的减少会引起非饱和黄土的湿陷。利用压力板仪测试了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非饱和土三轴仪得到相应土的湿陷变形,分析了土水特性曲线对原状黄土湿陷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饱和黄土的渐变湿陷特性和土水特性曲线的形式和参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的分析为采用类似土水特性曲线的预测模型来预测非饱和黄土随吸力变化的湿陷系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7.
探讨了重塑非饱和黄土等p剪切试验过程的破坏特性、屈服特性和水量变化特性.做了2种不同干密度的净平均应力和吸力等于常数、偏应力增大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破坏应力随吸力增大而增大;得到了一种确定等净平均应力剪切条件下屈服应力的新方法,q-s平面上的加载湿陷屈服线形状与p-s平面相似;土-水特征曲线依赖于偏应力,建立了含水量-吸力-净平均应力-偏应力形式的土-水特征曲线. 相似文献
198.
199.
为了研究船速比在船舶驾驶员制定改向避让决策时的影响,运用船舶相对运动几何原理建立船速比与改向避让施舵点、改向幅度之间的数学模型,分析不同目标交汇特征下船速比(K≥1)分别对施舵点和改向幅度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船速比(K≥1.5)较大的情况下,本船按《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改向避让的效果不显著,对左正横... 相似文献
200.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n Wudaoliang region of 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ransfer of heat and moisture in the overlay active
layer. Thu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rmal and hydrodynamics of active layer during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was considered
a key to revealing the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s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active
layer were conducted because permafrost occupies about two thirds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ound temperature data and soil moisture data of monitoring near the Wudaoliang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e. summer thawing stage (ST), autumn freezing
stage (AF), winter cooling stage (WC) and spring warming stage (SW). Coupled heat and water flow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in ST and AF, and more amount of water is migrating in these two stages. Heat is transferred mainly via conductive heat flow
in the other two stages, and less water migrated. Four water migration and coupled heat flow processes were addressed for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stages, which are water infiltration driven by gravity, moisture advection and distillation driven
by temperature and osmotic gradients, water migration driven by capillarity and unfrozen water migration driven by temperature
gradient. The water content near the permafrost table tends to increase after one thawing and freezing cycle,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ck ground ice layer near permafrost tab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