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29篇
  免费   1656篇
  国内免费   2421篇
系统科学   2280篇
丛书文集   1604篇
教育与普及   8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36篇
现状及发展   514篇
综合类   63793篇
自然研究   41篇
  2024年   171篇
  2023年   454篇
  2022年   758篇
  2021年   828篇
  2020年   837篇
  2019年   742篇
  2018年   703篇
  2017年   890篇
  2016年   993篇
  2015年   1694篇
  2014年   3320篇
  2013年   2544篇
  2012年   4013篇
  2011年   4381篇
  2010年   3507篇
  2009年   3863篇
  2008年   3811篇
  2007年   4849篇
  2006年   4482篇
  2005年   3875篇
  2004年   3456篇
  2003年   3284篇
  2002年   2793篇
  2001年   2373篇
  2000年   1834篇
  1999年   1490篇
  1998年   1113篇
  1997年   1044篇
  1996年   935篇
  1995年   815篇
  1994年   698篇
  1993年   592篇
  1992年   513篇
  1991年   495篇
  1990年   389篇
  1989年   384篇
  1988年   303篇
  1987年   201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根据 2 2 4口井的实际资料 ,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1+ 2 /Es3 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 ,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 5 9井—茨 80井、龙 12井—龙 2 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茨 6 7—茨 6 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92.
提出了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及生焦反应给热比的概念 ,在确保焦化炉管不发生严重结焦的条件下 ,研究了焦化炉注气及炉出口温度的优化方法 ,以提高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及延迟焦化装置液体收率。利用过程模拟软件 ,分别对单面辐射及双面辐射焦化炉进行了管内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 ,注气比维持在 1% ,炉出口温度由 4 90℃到 5 0 5℃时 ,每升高 5℃ ,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增加 4 5~ 5 9kJ/kg ;炉出口温度维持在 5 0 5℃ ,注气比由 3%至 1%每降低 0 .5个百分点 ,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增加 2 0~ 32kJ/kg。采用调整注气比和炉出口温度优化同时操作的方案 ,其效果优于仅控制炉出口温度的方案  相似文献   
993.
对海洋防污染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同时介绍了胜利浅海石油平台防止海洋污染的主要做法,并对浅海石油平台防污染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4.
Sm-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εNd(t) values and Nd model ages (TDM) of 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Central Tianshan Belt (ESCTB), Xinjiang, are used to constrain the sedimentary provenance as well as to evaluate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εNd(t) and TDM values of these samples range from -4.00 to +6.36 and from 1.29 to 2.29 Ga, respectively. These feature value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those of Archean Tarim Craton. Their average εNd(t) values of the Weiya, the Kumishi and the south to the Dikar samples are -2.46, +2.06 and +1.37, respectively. Nd model ages of the Weiya samples vary between 1.86 and 2.29 Ga, but those of the Kumishi and the south to the Dikar samples show a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 at 1.6~1.9 Ga and the youngest Nd model age is 1.29 Ga. Those 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se metasedimentary rocks could be derived from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Paleoproterozoic crustal source and a participation of young arc materials, rather than Archean Tarim Craton. Furthermore, the data also indicate that these two sources were paleo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Thus we can deduce that the Kumishi and the south to the Dikar metasedimentary rocks were formed proximal to the arc side of the back-arc basin, but the Weiya metasedimentary rocks were closer to the continental side of the back-arc basin.  相似文献   
995.
Profound geotectonic, climatic and biological changes occur during the terminal Neoproterozoic and its transition into the early Cambrian. These are reflected in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seawater. We are studying a sequence of sedimentary rocks at the Shatan section, northern Yangtze Platform,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This succession comprises, in ascending stratigraphic order, predominantly calcareous sediments of the Sinian upper Dengying Formation and black shales of the lower Cambrian Guojiaba Formation (time equivalent of Niutitang Fm.). Paleoenvironmental setting represents shallow-water shelf deposits.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is to provide temporal records for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organic and carbonate carbon throughout this time interval. Organic carbon isotope values display a range between -35.8‰ and -30.1‰ with clear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 data vary between -3.5‰ and +0.5‰. These secular variations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perturbations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specifically changes in the fractional burial of organic carbon. However, local conditions have further affected the isotopic signals.  相似文献   
996.
本文讨论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浙江大学为案例 ,介绍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带来的效益。并以此为例预测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7.
对培育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源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 ,培育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丰富建筑企业知识资源 ,是实施建筑企业科技兴业、质量兴业和输出兴业战略的迫切需要 ,通过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系统规划、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优化人才资源、强化教育培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大投资力度、全员互动来培育和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以促进建筑企业技术进步 ,增强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98.
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 ,已经严重影响并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演进 ,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环境 ,作者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策略 ,即重构、调整、及合作 ,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对内蒙古师范大学840名中老年教职工空腹血糖(S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血糖异常率分别为5.09%和3.95%,男性和女性高甘油三酯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1.53%和13.98%,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高总胆固醇检出率分别为7.63%和7.90%,无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上述3项指标的平均值和异常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50岁后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和岩石动态损伤模型模拟了旋转水射流作用下岩石的损伤破坏过程 ,其中岩石损伤场的求解采用解耦的方法。同时还对旋转水射流的破岩机理进行了分析。模拟计算结果与前期的试验结果一致 ,均显示旋转射流具有较强的破岩能力 ,其原因在于旋转射流的质点具有三维速度 ,破岩时以倾斜冲击为主 ,易于在岩石表面形成拉伸和剪切破坏 ,回流的干扰较少 ;破岩过程首先是形成一环形破碎带 ,然后沿径向和轴向发展 ,所形成的破碎坑呈内凸锥状。旋转射流破岩的优势在于破碎面积大、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