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国内外致密油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川中地区勘探开发效益最好的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的解剖,认为桂 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虽然存在多产层特征,但主力产油层位尤以大二亚段最为发育,勘探、开发成效最为显著;烃储配 置分析表明,平面上处于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是烃源岩生烃增压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必然场所,即侧向近源运移、 充注是此类致密油的主要运聚方式:(1)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处于低压,是油气近源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2)相变 带增加了烃源岩与介壳滩的接触面积,使介壳滩体具有“包裹”特征,进一步增加了油气侧向聚集的效率;(3)发育的 低角度层裂缝,有助于烃源岩排出的烃类顺层向相变带附近介壳滩体疏导。结合最新钻探的GQ1H 井认为,处于烃源 岩突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中的低速异常体是下步有利的水平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22.
通过单井压力、剖面压力及地化特征分析表明了生烃增压在东营凹陷西部超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质评价及烃源岩埋藏史-演化史分析探讨了生烃作用成为东营凹陷西部超压成因重要因素的机理。结合生烃增压分析,建立了东营凹陷西部增压模式,认为异常压力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正常压力阶段、欠压实及早期生烃阶段、大量生排烃阶段,生烃增压在超压形成的后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针对磨溪雷一1气藏中储层有效厚度薄、渗透性差、天然气含硫的问题,开展了精细气藏描述及井下管柱安全生产的相关研究。为确认磨溪雷一1气藏的储层有效厚度及储层物性,采用了测井资料与地震信息结合方法,形成了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精细气藏描述技术,精确划分层段、识别储层甜点,形成了裸眼封隔器分段酸化储层改造技术、水平井开发结合井网优化技术等气藏高效开发技术。针对井下管柱腐蚀、堵塞严重的问题,对井下油管及玻璃钢油管进行寿命评价,采用了预防性更换油管,形成了修井延长井筒腐蚀气井开采期技术。基于上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藏实现持续25 a的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低渗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的典范,目前实现累计生产天然气110×108 m3,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4.
针对中江气田滚动开发、快速上产导致管网压力高、低压低产井生产困难、同井场井间干扰制约低压井产能释放等问题,开展了针对管网、站场、气井的3项地面高效集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首先,基于现有管网开展多方案结构优化模拟,建立了8字型“枝状+环状”复合型管网,集输能力提升两倍、气田远端回压降低0.5 MPa,确保了天然气顺利外输;其次,针对轴向分布低压低产气井,开展了5~10 km多节点增压半径技术经济界限系统评估,形成中江气田10 km长半径增压方案,覆盖范围提升30%,建设成本降低25%,实现狭长带状分布气井低成本增压;最后,针对同井场高低压气井研制了“活动式+低压差”引射装置,将常规引射压差由3.0~5.0 MPa降低至0.4~1.0 MPa,实现了在无外部动力源条件下,同井站相对高压井对低压井的引射增压,被引射低压井油压最高降幅达0.9 MPa、产量提升20%~140%,避免了同井场高压气井对低压气井生产的抑制;中江气田地面高效集输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气田产量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障“采的出、输得走”。  相似文献   
25.
针对既有散热器采暖用户又有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用户的双供热参数的供暖系统,提出了一种节能供暖系统分布式回水加压系统。通过理论和工程实例对比分析,得出分布式回水加压系统中循环泵和管网初投资小,循环泵耗电量少;在既有的散热器供暖小区扩建地暖用户,水力工况明显优于混水系统;当地暖用户和回水管连接点位置处在过冷和过热用户之间时,能减少近端用户入口调节阀的节流功耗,增大地暖用户下游散热器用户的作用压差,改善原系统的水力工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