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46篇
系统科学   124篇
丛书文集   100篇
教育与普及   53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26篇
综合类   5237篇
自然研究   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380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71.
【目的】以城市道路绿化实际应用为依据,研究江苏省境内常见的园林植物对NO2胁迫的耐受性及吸收能力和恢复能力。【方法】采用实验室人工熏气方法,分析江苏省常见的38种园林植物对NO2的耐受性及吸收与恢复能力,筛选耐受性强、吸收能力强和恢复能力强的植物种类。【结果】对NO2耐受性强且吸收能力强或较强的植物有熊掌木(×Fatshedera lizei)、龟甲冬青(Ilex crenata var. convexa)、木姜子(Litsea pungens)、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金边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Aurea-marginatus’)、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var. parvifolia)、大吴风草(Farfugium japonicum);对NO2耐受性强且恢复能力强或较强的植物包括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熊掌木、海桐(Pittosporum tobira)、龟甲冬青、瓜子黄杨(Buxus sinica)、木姜子、金叶银杏(Ginkgo biloba ‘Wannianjin’)、金边黄杨、矮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Nana’)和金边玉簪(Hosta ‘Green Gold’)等19个种;吸收能力和恢复能力均强或较强水平的植物有茶梅(Camellia sasanqua)、金边黄杨、常春藤、花叶蔓长春(Vinca major ‘Variegata’)、小叶黄杨、大吴风草和鸢尾(Iris tectorum)等;对NO2耐受且吸收能力和恢复能力均强或较强的植物有金边黄杨、常春藤、木姜子、熊掌木、龟甲冬青、小叶黄杨和大吴风草。【结论】在分析近6年南京市城区道路NO2等污染物基础上,认为 NO2是南京道路交通区域主要污染物。本研究筛选出对NO2耐受性、吸收和恢复能力强的植物种类补充和完善了传统文献中抗NO2胁迫的园林植物名录,可为NO2污染区及潜在污染区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2.
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城区蓝绿空间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镇化进程中蓝绿空间不断遭受侵蚀,厘清其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城市用地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1981—2020年5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设定时间节点,探究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从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两方面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并解析其演化驱动机制。【结果】①研究区耕地、林地和水域及湿地面积均发生显著缩减,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政府颁布的相关土地利用政策与城市规划方案是研究区蓝绿空间演化的基础依据。②研究区蓝绿空间总占比在各梯度都呈减小趋势,耕地、水域及湿地在主城区及近郊明显减少;林地占比在城市中心及紧邻松北新区主要建设用地外围出现小幅度减少;草地在主城区范围有所增加。③1981—2017年研究区蓝绿空间收缩演化模式以主城区内吞式为主;2017—2020年边缘式收缩成为蓝绿空间主要演化模式;蓝绿空间收缩由城市中心建筑用地内部单元逐渐向外围转移。④研究区各类蓝绿空间演化受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社会经济因素是直接驱动力,自然因素驱动作用不如社会经济因素显著。【结论】研究明确了1981—2020年哈尔滨中心城区各阶段蓝绿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引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及自然因素对蓝绿空间演化的驱动作用,可为东北地区城镇快速扩张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73.
【目的】运用实地调研法,针对已建成的城市雨水花园项目,从植物资源应用的角度进行多指标调查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杭州市雨水花园分布情况,选取17个代表性雨水花园,从植物资源的总体应用现状、植物观赏特性、不同场地植物种数及结构模式、不同雨水处理区植物生态特性和种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①雨水花园灌木和草本的种类较多,草本植物数量最多,乔木应用较少;②在蓄水区以耐干旱、耐水湿、抗污染能力及净化能力强的植物为主,在缓冲区以较耐干旱、耐短期水湿及抗雨水冲刷能力强的植物为主,在边缘区以较耐干旱、较耐水湿的植物为主;③植物有66种,隶属于36科51属,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占比在90%以上;④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禾本科、蔷薇科、莎草科、杉科、豆科植物;⑤草本植物以多年生为主,灌木的常绿和落叶比例相差不大,乔木以落叶植物为主;⑥观花植物占比最大(53.03%),色系较丰富,其中紫色系和白色系植物最多。【结论】杭州市雨水花园植物资源总体应用现状良好,但也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改进。本研究将为雨水花园植物资源的应用和优化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7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地矛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四川省18个城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运用ArcGIS生成空间结构图,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受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益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强度影响较小。从空间结构来看,四川省中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东部城市次之,西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基于以上结果,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75.
对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及价值。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文化导入语言教学并结合INTERNET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76.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定位与实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有必要从规划和政策等方面深入研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针对这种需求,对公共交通发展定位、城市公共交通政策支持的实现以及城市群公共交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一些实例,分析和研究了不同需求下的公共交通发展定位;通过分类集成,提出了实现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公共交通发展的方法;针对城市群众交通的特点,对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出了规划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77.
安庆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其系统策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和系统策划.本文通过分析安庆旅游形象现状、障碍和内涵等影响因素,科学系统地对安庆旅游形象进行总体定位,并进而探讨视觉形象、符号设计、感觉形象和行为形象等领域进行系统策划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78.
城市增长与城市形态的变化关系密切.中国西部城市基本处于集中扩展时期,其发展大体可分3个阶段,即计划经济阶段、向市场转型阶段和市场经济阶段.以宝鸡为研究案例,分析说明中等城市在不同阶段的扩展特征.结果显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存在历史偶然中的必然,其扩展按"沿交通线快速扩展--环状减速推进--内部填充"的模式进行,河谷地形和交通线分布是制约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79.
山东省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定量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在分析了影响城乡融合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客观赋权法构建了一套用以反映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特征及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对山东省17地市2001年城乡发展状态进行静态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出山东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从东向西逐步降低;山东省经济二元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空问格局;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没有直接的正相关性.最后根据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关联水平的类型提出推进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580.
提出了目前城市建设和排水系统中对雨水以“排”为主是形成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城市规划和建设与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统筹的主张,对雨采取“渗、蓄、排”三者相结合的方针,为雨水向地下渗透提供通道,改善地下水位下降的现状.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