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6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74篇
系统科学   126篇
丛书文集   122篇
教育与普及   59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29篇
综合类   4674篇
自然研究   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26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通过对某公路勘察过程中两种不同钻探工艺的分析,浅论了钻探工艺与钻探台班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用对应分析法研究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ss12.0软件,对1999年全国各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对应分析。通过对应分析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城市园林绿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为各地区制定发展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3.
针对地质数据点的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了一种一元网格化方法,探讨了几种常用一元插值方法的应用,并与N-P法进行了对比,说明了一元网格化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4.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之一.发展城市绿地,不仅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通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创造更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将间接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南京市城市绿地规模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此外,还建立了南京市城市经济增长与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据此模型对南京市2003~2010年城市经济增长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需求做了初步预测,发现2010年的预测值与南京市编制的城市绿地规划所规定的该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为接近,表明本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城市的重构、整合相互关系的历史研究,从中发掘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指出传统文化格局的变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落后文化吸纳先进文化,促进城市形态的变更。在城市的重构、整合方面,旨在为现代的城市设计提供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26.
通过样地调查对长春市主要广场的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广场森林的密度为160株/hm^2,广场共有乔木树种52种,花灌木30种。树木的平均胸径为21.6cm,树木的总叶面积为739172.8m^2,叶面积指数为1.2,广场森林总生物量为5174.2t,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7。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春市主要广场园林植物种类丰富,并已达到森林水平可以发挥出很大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7.
对城市建筑环境中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态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从外部空间的类型、外部空间的尺度感、外部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外部空间的环境层次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8.
青海城镇体系经历了发韧期、奠基期、转型期3个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湟水谷地最先拉开了城镇发展的历史帏幕,随后逐步向西扩展进入青海湖地区.宏观上,从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区渗透,进而向游牧区拓展,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和地域开发进程的调控作用,因此城镇分布数量和密度呈现出农耕区—农牧交错区—游牧区逐级递减的趋势.中观上,以河流为脉络,城镇发展或溯源而上伸入高原腹地,或向河谷两岸推进,进入山区,表现为从优势生存空间向劣势生存空间的时空转化,城镇数量与密度呈现出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脑山地区的递减趋势.微观上,河谷农耕区城镇选址多位于河流阶地上,土地肥沃,取水便利;而牧区城镇的选址却往往与水草丰美的牧场相关,映射出古代城镇对自然条件和自然物质基础的依赖性.总体而言,青海省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中央行政建制和军事据点的设置,而非城镇内部社会经济自我发展.就单个城镇而言,民族文化、民族宗教与民族贸易的亲合关系和响应力,是城镇成长的主要推进剂.  相似文献   
29.
根据煤核的产状与形态,分析了煤核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研究探讨了煤核形成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0.
对城市化途径有关各要素作了综合的叙述,并且指出研究的手段──自人口的聚集至城镇形成发展这一历史的纵剖面及地域、产业结构等横向有关要素作整体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并指出应重点研究人口指标分析、产业可比关系、城市化和城市化设施,以及城市体系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