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43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Gold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sources, superimposition, large scale and temporal-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metallogenic chronology and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summarize the main features of superimposed metallogenesis,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Mesozoic complex metallogenic system, and point out some problems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Jiaodong gold deposit cluster from a regional view. Although gold deposits are different in genetic types, ore-forming materials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ou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accumulation and emplacement of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temporally-spatially concentrated on a large scale, and the main metallogenic epoch of Jiaodong gold deposits was concentrated in Mesozoic. Metallogenic chronology and geological-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periods of gold mineralizations occurred in 130-110 Ma and 90-80 Ma respectively in Jiaodong ore cluster. The gold deposit cluster results from the superimposition of the polygenetic mineralization, and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complex metallogenic system.  相似文献   
3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铀(0、1、5、20 mg/kg)胁迫下,苏丹草的生长情况以及其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和对铀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铀质量浓度的升高,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增加,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减小.苏丹草对一定铀质量浓度具有抗逆性,具有作为超富集植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33.
诸广地区构造的分形特征及其找铀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液型铀矿的成矿作用复杂,构造是最重要控矿因素之一.利用ARCGIS9.2及ARCVIEW3.2软件,对诸广铀矿集区中巴尖兵三号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所解译的构造进行分形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形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发现,构造分维值的大小和矿床(点)的疏密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分维值可以作为勘查靶区选择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34.
基于事故树分析的我国某铀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事故树对我国某铀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矿山周边土壤中U、Cd、Cr、Cu、Mn、Ni、Pb、Zn八种重金属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程度随着离铀矿山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减弱的趋势,整个区域的重金属污染处于极强的水平.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为:元素Cd为极重污染,元素U为重污染至极重污染,其次为Cr,Pb,Zn,Mn,Cu,元素Ni为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为:元素Cd为极强污染,其次为Cr,Pb,Zn,Mn,Cu,Ni,均为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35.
针对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砂岩型铀成矿区带——滇西腾冲地块新生代盆地群,目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调查已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在龙川江盆地南部钻探发现新的工业矿体,为成矿机制研究和探索勘查方向提供了宝贵素材。鉴于滇西成矿带特殊的"构造-赋铀岩相-成矿驱动"特征,开展矿体铀赋存状态研究,对于追溯铀源区、重建叠加成矿过程、建立找矿标志和矿床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报道鲜见。本文利用ICP-MS、电子探针定量分析和高分辨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龙川江盆地南部团田地区最新钻获的矿体岩心开展铀赋存状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铀矿物以铀石为主,存在铀钍石、独居石等含铀矿物。铀矿物主要以微细粒侵染状赋存于填隙物处、吸附于碎屑矿物表面,少数以铀石微粒集合体形式赋存于蚀变黑云母、石英等矿物颗粒的裂隙中。面扫描影像显示出矿化段铀元素与钍、稀土元素钇具有正相关的分布特征,指示龙川江盆地团田地区砂岩型铀矿体物源区岩石Th、稀土元素Y含量可能具有较高本底值,对于追索物源区具有一定指示意义。龙川江盆地铀源供给存在多源性、多期性可能。  相似文献   
36.
在鲁西地区沂沭断裂带中发育有BIF型铁矿,其赋矿地层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柳杭组,铁矿体呈包体状残留于新太古代侵入岩中;但由于铁矿床规模较小,前人一直未将之作为一个独立矿床式进行分类。作者通过对该区铁矿进行研究认为,区内该类型铁矿含矿建造独特、赋矿环境迥异而具有代表性,以其品位较高、埋藏较浅、易于开采、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勘查前景,且与鲁西地区已有铁矿类型具有不同的成矿地质条件为特征,故将该类型铁矿命名为“杨庄式”铁矿,使鲁西地区赋存的BIF型铁矿增加到三个矿床类型,即“苍峄式”铁矿、“杨庄式”铁矿和“济宁式”铁矿。区内找矿模型主要是以地质和地球物理模型为主,以其磁场特征与含矿建造特征及其矿体规模形态高度吻合为表现形式。本文对区内该类型铁矿预测模型(包括区域成矿环境、成矿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等)和找矿标志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区域成矿预测工作显示在崔岜峪铁矿远景区、磨山河铁矿远景区、北躲庄铁矿远景区和酿泉官庄铁矿远景区具有“杨庄式”铁矿找矿前景;通过对其预测模型和找矿标志的综合利用可对相关地区铁矿开展调查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37.
38.
670矿床多期成矿作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670矿床是典型的火山岩型富铀矿床,具有多期成矿特征。主要成矿期可分为两期。早成矿期矿化主要和红化有关,成矿溶液主要由大气降水组成,其中铀主要以UO_2(CO_3)_2~(2-)形式存在(99.6%),矿化温度133℃(平均值),成矿时代131Ma;晚成矿期成矿溶液主要为岩浆水,铀以UO_2(CO_3)~(2-)(89.4%)和UO_2(SO_4)_2~(2-)(9.2%)形式存在,矿化温度239℃(平均值),成矿时代为106.3±2.1Ma.670富铀矿床的形成是两期成矿作用叠加、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研究了铀溶液初始pH、HCO-3质量浓度和硫化纳米零价铁(sulfidiz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SnZVI)投加量对SnZVI去除铀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并通过SEM、XRD和XPS阐明SnZVI去除铀的机理。球形SnZVI颗粒直径为100~200 nm,比表面积为43.5 m2/g。SnZVI颗粒中含有Fe和FeS,且Fe(0)和Fe(Ⅱ)含量超过80%。SnZVI去除铀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增加SnZVI投加量,反应后溶液中铀质量浓度低于0.05 mg/L,但是pH升高及HCO-3质量浓度增加导致SnZVI去除铀的速率降低。SnZVI去除铀的负荷达到2 452.92 mg/g,且反应后颗粒中约85%的铀为U(IV)和U(V)。研究结果表明,SnZVI可通过表面官能团的吸附作用及Fe(0)的还原作用快速分离水溶液中的铀。  相似文献   
40.
双向低频振动引起铀尾矿库滩面覆盖层控氡效果劣化是其结构设计中应加以考虑的一项问题。以铀尾砂与本地红土为原材料,制备干燥、自然和饱和三种含水状态下铀尾矿库滩面覆土层试样,基于自制激振组合氡析出试验装置,开展双向低频振动下铀尾矿库滩面覆土层氡析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状态的铀尾矿库滩面覆土层在低频振动条件下,均大致呈现降氡效率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当覆土厚度为5 cm时,降氡效率分别为54.14%、50.32%、60.51%;当激振频率为10 Hz左右时,干燥、自然状态覆土表面氡析出率均达到峰值,分别为0.135 Bq/(m2·s)、0.089 Bq/(m2·s),而饱和状态覆土表面氡析出率在15 Hz的低频振动条件下达到峰值0.118 Bq/(m2·s);双向低频振动对覆土层控氡效果的影响程度表现为:饱和状态>干燥状态>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