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3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比较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L)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对经PL(PL组)和ESWL(ESWL组)治疗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PL组单次碎石成功率为96-3%,ESWL组为62.7%(P〈0.01);PL组术后4W结石排净率为98.4%.ESWL组为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疗效明显优于ESWL。  相似文献   
82.
利用连续Gteaux可微函数的单侧广义Hessian建立了广义泰勒展式,并由此给出一个二阶优化条件.本文的结果包含了一些已有结果.  相似文献   
83.
为探讨先天性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术前给予上颌腭托矫治器(PNAM)+透明防过敏胶布减张固定的正畸治疗效果.选取40例排除唇裂手术禁忌症的先天性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20例出生后4周给予佩戴PNAM+胶布减张固定至唇裂修复术前,20例给予观察至唇裂修复术前.分别测量两组患儿上唇组织变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术前正畸治疗后患侧上唇组织长度平均增加6.90mm、患侧侧上唇组织高度平均增加3.69mm,健侧上唇组织高度平均增加4.10mm,实验组裂隙宽度减小2.41mm,而对照组裂隙增宽3.88mm.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表明PNAM+胶布减张固定的术前正畸方法。有助于先天性单侧唇腭裂患几上唇软组织的生长改建。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减小术后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84.
目的通过观察中医经典方剂结合西医常规保守治疗非恶性肠梗阻的效果,从而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恶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将60例确诊为非恶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加灌肠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肠通气和排便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在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肠通气和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减胃管注入加灌肠结合西医常规保守治疗肠梗阻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提高药物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相空间中单面完整约束系统的Lie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具有单面约束的完整系统在相空间中的Lie对称性与守恒量。方法 利用常微分方程在无限变换下的不变性,建立系统Lie对称性的确定方程和限制方程。结果与结论得到结构方程与守恒量形式,给出了Lie对称逆问题的解,并举例说明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86.
利用微分方程在无限小变换下的不变性建立了Lie对称性所满足的确定方程,给出了结构和守恒量,并讨论了系统的Lie对称逆问题,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7.
目的建立稳定的可复性小肠梗阻的新西兰白兔模型,要求其肠管的损伤和恢复程度呈现较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和同步性。方法选取体重为2.5~3 kg的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52只,其中假手术对照组4只,实验组48只。实验组白兔腹壁肌层切口(疝环的半周长)与待嵌顿肠管宽度相等,将长度为10 cm的末端回肠自腹肌切口处脱出埋置于皮下,形成腹壁嵌顿疝,模拟机械性小肠梗阻。根据肠管嵌顿和松解后的恢复时间,依次将实验模型分为8组,即嵌顿时间2 h、4 h、6 h、8 h组与在嵌顿肠管不可逆损伤临界点松解0 h、24 h、48 h、72 h组。通过病理检查,确定肠管损伤及恢复程度并进行分级,应用Ridit分析比较各组之间肠管损伤程度的差异。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肠管损伤。经Ridit分析,假手术对照组肠管损伤分级的平均Ridit值为0.071,梗阻组依嵌顿时间递增排序,自嵌顿2 h组至嵌顿8 h组,各组肠管损伤分级的平均Ridit值依次为0.327、0.545、0.735、0.890。通过方差分析中的LSD两两检验,可发现梗阻组与对照组相比,肠管损伤程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各梗阻组间,肠管损伤程度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而在肠管不可逆损伤临界点(梗阻6 h)松解后0 h、24 h、48 h、72 h组的平均Ridit值依松解时间递增排降序,为0.774、0.595、0.443、0.262。通过方差分析中的LSD两两检验,各梗阻后松解组间,肠管恢复程度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可复性小肠梗阻新西兰白兔模型很好地模拟了肠梗阻的发展及及时松解后的恢复过程,肠管的损伤、恢复程度呈现出较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及同步性。  相似文献   
88.
事件空间中单面完整约束系统的守恒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事件空间中单面完整约束系统的守恒律。利用事件空间中单面完整约束系统的D’Alembert-Lagrange原理,定义等为分和非等参数变分,引入事件空间中生成元Fa,f,得到无限小变换下的不变性条件。当无限小变换生成元Fa,f满足一定条件时,可得到事件空间中单面完整约束系统的守恒律,并举例说明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89.
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特点,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各种原因所致肠梗阻病例的腹部X线平片、MSCT及临床资料,将X线平片、MSCT与手术/内窥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肠道肿瘤或肿瘤性病变(癌、间质瘤、淋巴瘤、息肉等)17例(28.8%),肠粘连23例(39%),腹腔/肠炎症性病变(小肠克罗恩氏病、阑尾脓肿、腹壁脓肿、盆腔炎、小肠/结肠憩室炎等)9例(15.2%),腹疝(腹外疝)5例(8.5%),先天性巨结肠2例,肠扭转2例,肠套叠1例。腹部X线平片与MSCT准确显示肠梗阻程度病例分别为42例(71.2%)和55例(93.2%)。结论MSCT在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势,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继发性输尿管梗阻后活体大鼠输尿管蠕动及肾盂输尿管交界处ICC样间质细胞形态和密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大鼠被分为3个大组,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C),5只作为假手术组(S),其余作为实验组(S1~S5):梗阻3 d组S1、梗阻1周组S2、梗阻2周组S3、梗阻4周组S4、梗阻8周组S5。实验组动物建立左侧输尿管完全梗阻模型。外接压力感受器法测定各组大鼠输尿管蠕动活性,分析其变化规律。取实验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上下各0.2 cm输尿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光镜下计数ICC样细胞密度并观察形态。结果所有实验组大鼠左肾盂及输尿管均见明显扩张积水,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各组输尿管蠕动频率分别为:C(19.6±4.037)次/min,S(18.8±2.168)次/min,S1(4.6±1.140)次/min,S2(8.0±2.345)次/min,S3(5.4±1.673)次/min,S4(5.4±1.517)次/min,S5(6.2±1.789)次/min,但输尿管蠕动频率在正常对照组(C)和假手术组(S)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706)。各实验组输尿管蠕动频率较正常对照组(C)和假手术组(S)有所下降,但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这种差异除了在S1和S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外,在其他各个实验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ICC样间质细胞的密度分别为:C(7.20±2.29)个/视野,S(7.02±2.68)个/视野,S1(3.54±1.85)个/视野,S2(6.30±1.19)个/视野,S3(4.30±0.67)个/视野,S4(4.42±1.45)个/视野,S5(4.70±1.09)个/视野。除了S2组以外的各实验组ICC样间质细胞的密度较正常对照组(C)和假手术组(S)有所下降,但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这种差异在各个实验组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大鼠输尿管蠕动频率变化趋势与ICC样间质细胞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大鼠肾盂输尿管交界处ICC样间质细胞的密度变化与输尿管蠕动活性关系密切,为将来研究ICC样间质细胞在泌尿系统中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