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4篇 |
免费 | 176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9篇 |
丛书文集 | 44篇 |
教育与普及 | 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120篇 |
综合类 | 22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66篇 |
2005年 | 147篇 |
2004年 | 105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自制kW级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堆在车载工况下进行了加速老化测试(ADT).结合极化曲线、交流阻抗谱(EIS)及电压-时间曲线考察了PEMFC的性能变化.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试验前后的膜电极进行非现场表征对比分析,解释PEMFC性能衰退的原因.结果表明:603h车载工况加速老化试验后,电堆最大功率下降21.6%,同时电堆在休整之后存在明显的性能恢复现象;常相位角元件值和法拉第阻抗值在电堆休整后减小,说明催化剂活性有所恢复,电堆内部水热环境在冷机启动后达到较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72.
探讨胃粘膜活检诊断时,胃癌与异型性增生、溃疡边缘再生粘膜、黄斑瘤、挫灭严重组织、重度炎症造成腺管破坏、残胃炎、溃疡底的肉芽组织,胃粘膜活检组织平切片易混淆的情况,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正确诊断、鉴别诊断,总结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73.
该文根据燃料电池在线性电位扫描下的响应特征, 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 以区分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过程, 包括氢脱附、双电层电容充电、电子内部短路以及氢气渗透。基于该模型, 改善了线性电位扫描的分析方法, 消除了扫描速率对结果的影响, 并解析得到了氢气渗透电流和电子电阻。根据模型假设, 详细阐述了恒电流扫描测量氢气渗透电流和电子电阻的分析方法。在一个34 cm2的单体电池上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测量对比, 结果表明: 线性电位扫描得到的氢气渗透电流为1.19 mA·cm-2, 电子电阻为479 Ω·cm2; 恒电流方法得到的氢气渗透电流为1.25 mA·cm-2, 电子电阻为413 Ω·cm2。该模型可用于分析燃料电池各种电化学测量过程, 线性电位扫描方法和恒电流方法为燃料电池不同场合的测量和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4.
燃料电池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封装结构将一定数量的单电池串联成电堆以满足输出功率的要求.封装结构的载荷大小、加载方式对电堆内部压力分布的一致性有较大的影响,合理有效的封装结构设计能够提高电堆的稳定性、寿命和功率密度等性能参数.从燃料电池封装载荷施加与优化、端板轻量化设计和试验设计与验证等方面,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的封装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燃料电池电堆封装结构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5.
利用Au-S化学键的作用,在金基底上组装L-半胱氨酸(L-Cys),通过铜离子的配位作用,构建Cu2 /L-Cys/Au自组装膜.考察该自组装膜的组装条件、电化学特征、重现性与稳定性,研究不同浓度的L-色氨酸中膜的识别能力和识别选择性.结果表明,自组装膜具有对L-色氨酸识别的选择性,在不同浓度的L-色氨酸中,膜的电化学阻抗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利用该膜对L-色氨酸(L-Try)的选择性识别引起电化学阻抗变化的特性,可构建一种新型的免标记电化学阻抗法色氨酸传感器. 相似文献
76.
以生物医用聚氨酯为基质,添加超细壳聚糖粉体,通过湿法相转变法制备壳聚糖微粉/生物医用聚氨酯共混多孔膜;考察不同溶剂对铸膜液热力学性质及其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从热力学角度和动力学扩散过程探讨不同膜结构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以DMAc,DMF和DO为溶剂时,制膜体系的凝胶值从大到小分别为DO体系、DMAc体系和DMF体系;3种溶剂体系所制备的膜上、下表面面积以及断面孔径从大至小均为DMAc,DMF和DO,膜的溶胀度和透湿性从大至小为DMAc,DMF和DO. 相似文献
77.
交流阻抗谱在蟾蜍膀胱膜通透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表明,上皮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变化可以在交流阻抗谱的复平面图上直观地显示出来,顶膜和底侧膜的性状表现为两个连续的阻抗半圆,顶膜和底侧膜阻抗很容易地分开了,以此为基础,初步探讨了制菌霉素对顶膜的作用机理,发现被修饰的顶膜对离子的通透可能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78.
建筑膜材料撕裂强度的测试方法及撕破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目前国外用于测试膜材料撕裂强度的主要方法和标准,分析了不同测试方法对膜材料撕裂强力的影响,讨论了膜材料的撕裂机理。试验研究表明双舌撕裂法很难稳定控制裂缝撕裂方向,从而导致无效试样较多,不适合用于膜材料撕裂性能测试。中心裂缝撕裂法的测试结果受试样裂缝尺寸的影响较大,在提出新的测试指标之前,暂不宜将其测出的断裂强力直接作为膜材料的特征参数。梯形撕裂法的撕裂模式单纯,试验结果也较稳定,是值得推荐的膜材料撕裂强度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79.
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聚砜超滤膜,分别以甲醛溶液、乙醇溶液、DMAC溶液、蒸馏水以及自来水作为凝固浴,含量均为5%.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控制聚砜膜空气中停留时间,并对聚砜超滤膜的断面结构以及表面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使用水作为凝固浴组成时膜的选择性最好,断面结构分布均匀;空气中停留时间为15秒时选择性较好,指状孔结构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80.
使用膜片钳测量了石防风、烟草及小麦原生质体的膜电位,并与常规膜电位方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膜片钳法测得的原生质体膜电位为内负外正,低于-50mV;常规的插入法测得的为内正外负,大于+10mV.与插入法测得的完整细胞膜电位(低于-100mV)相比,膜片钳法测得的原生质体膜电位更为接近.两种方法在原生质体膜电位测量上的差别,可能与原生质体受损的程度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