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8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25篇
系统科学   103篇
丛书文集   89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30篇
综合类   6487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珊瑚姜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民间习用药物,具有很大的潜在药用价值,对2003年以来珊瑚姜化学成分及精油的研究与开发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深入研究珊瑚姜的非挥发油化学组分,寻找其有用的活性物质,开辟新的药用价值是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高邮凹陷古近系原油的物性及其甾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凹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对原油的类型进行划分,并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相应的油气聚集成藏模式。总体上把该凹陷的原油划分为A和B两类,其中A型原油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及其斜坡部位;B型原油主要发现在深凹带内及其附近的戴南组和三垛组,以深凹带的成熟阜四段烃源岩为主,仅有少量来自深部位的阜二段烃源岩。斜坡部位的油气主要分布在阜一段—阜三段,来自阜二段烃源岩,属于近源运移特征。深凹带内深部位阜二段烃源岩,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3.
从油田产出水中筛选出一株能在75℃条件下产生表面活性剂的高温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CMC为130mg/L.对其激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该菌最佳碳源、氮源和最佳盐度分别为花生油、酵母膏和质量分数0.5%的NaCl.用该菌株在模拟75℃高温油藏条件下进行物模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10d后可提高采收率4.5%.菌株B-1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聚类分析在油源对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烃源岩、原油(包括油砂)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聚类分析研究原油(包括油砂)碳同位素,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原油包括马朗凹陷的绝大部分和侏罗系的一部分,与中二叠统烃源岩有关;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条湖凹陷,部分位于马朗凹陷,与下二叠统和石炭系烃源岩有关;第三类原油主要为油砂,相关性较差,可能受到了较强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塘参1井侏罗系原油可能来源于下二叠统或石炭系.  相似文献   
995.
稠油热/化学驱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开采稠油的主要方法为蒸汽驱和蒸汽吞吐,但在蒸汽开采过程中,存在蒸汽超覆和气窜问题,从而减小了蒸汽波及体积;同时,受岩石-原油-水体系界面特性的影响,在蒸汽波及区域内有很大一部分稠油不能被剥离下来,即洗油效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了热/化学驱油技术.主要对稠油热/化学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热/化学驱技术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扩大热采波及体积、提高热采洗油效率以及降低原油黏度,主要包括热/碱复合驱、热/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热/聚合物复合驱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详细论述了每种开采技术的机理和特点,认为热/有机碱/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与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是稠油开采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6.
以Kazemi在1989年提出的裂缝性油藏水驱油理论模型数值解为研究对象,运用Burges方程筛选出了两种合适的差分格式来反映Kazemi模型数值解的激波,通过实例用所选的差分格式验证了Kazemi模型数值解的正确性,进一步完善了裂缝性油田水驱油理论.  相似文献   
997.
稠油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微观驱油机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稠油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的微观驱油机理,利用微观仿真玻璃刻蚀模型进行了驱油实验,通过图像采集系统将驱替过程的图像转化为计算机的数值信号,然后采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驱对稠油的微观驱油机理有乳化作用、贾敏效应和泡沫的挤压剪切作用,而三元复合驱主要还是通过聚合物对管壁剩余油、盲端剩余油的拉、拽作用达到剥离稠油的目的.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相比,泡沫驱具有贾敏效应,能够对水流大通道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提高了驱替剂的波及系数.三元复合驱虽然对稠油也具有较强的乳化作用,但是未观察到乳化捕集作用从而引起波及系数的提高.由于波及系数的提高对于开发稠油油藏极为有利,因此泡沫驱对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8.
从油田产出水中筛选出一株能在高温条件下以原油为碳源的烃类降解菌D-1,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测定了pH、温度和盐度对降解能力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生长条件,并用该菌株进行了物模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最佳pH和温度分别为6.0和60℃;其中盐度为0.2%时,降解率达到64.3%,对盐离子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中培养10 d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5.6%.菌株D-1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研究输油管道在不稳定流动过程中,因轻质组分挥发、气泡聚集而形成的液柱分离现象,建立了水击分析数学方程.基于分相流模型,采用特征线法、有限差分法将偏微分方程数学模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并采用Newton-Raphson法进行求解,给出了分析步骤.最后,采用VC++开发了仿真程序,分析了输油管道中途截断阀突然关闭时,阀后管道拔高点处的水力瞬变工况.同时,还分析了初始油品中的含气率对液柱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气率大于10-6时,初始含气率越大,管道拔高点处低压持续时间越长,压力响应越滞后,液柱弥合压力越大;否则,可以不考虑含气对水力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石油钻井物料成本高、损耗模糊不确定、管理控制难的现状,采用企业资源计划物料清单的概念构建了石油钻井物料清单,并运用模糊数学和期望值方法建立了损耗数量为模糊数的石油钻井物料清单的模糊数量模型,给出了模型相应的求解过程.该模型的建立对模糊环境下石油钻井企业优化采购、降低库存成本、有效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