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3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50篇
自然研究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对非线性方程组F(x)=0给出了一个具有大范围性质的解的存在性结果,并给出了解的个数的性质.  相似文献   
42.
43.
实际工程应用的很多非线性规划(NLP)模型都是非光滑问题,传统优化技术如拟牛顿法或最速下降法无法很好地求解这些问题.不依赖于方向导数计算或逼近的直接搜索法(Direct Searches)或支撑集搜索法GSS(Generating Set Searches)在近几年来得到较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GSS约定的一些要求,如充分下降和简单下降条件对步长接受准则的影响,如何避免较差的下降方向和迭代步长,为什么必须给定步长收缩因子的上界等进行标注,以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45.
Summar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208 with nopaline plasmid pTiT37 was used to obtain stem tumors on plantlets ofFagraea fragrans grown in vitro. Bacterial elimination and tissue proliferation were simultaneously achieved by growing tumors on cefatoxime medium. After some tissue growth the shoots regenerated. An examination of these showed the presence of nopaline, indicating genetic transformation by T-DNA.  相似文献   
46.
在微流动领域经常涉及到试剂的混合问题,但是在微设备中,雷诺数Re低,流体趋向于形成层流,很难发生有效的混合.通过对微管内流体施加周期性压力使流速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可以有效促进微流动混合.运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了T型微管内流体的流速随时间呈正弦曲线变化而导致的混沌现象.结果发现,混沌混合的效果取决于两流体流速的相位差、流速的变化周期和系统的雷诺数Re.  相似文献   
47.
The diffusion boundary layer (DBL) significantly limits the exchange between sediment and overlying water and therefore becomes a bottleneck of diffusive vertical flux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WI). Variable DBL thickness and diffusion flux in response to dynamic forcing may influence replenishment of nutrients and secondary pollution in coastal waters.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 in the bottom boundary layer (BBL) and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DBL were made over an intertidal mudflat, using an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and mini profiler. A linear distributed zone in the oxygen profile, the profile slope discontinuity and variance of concentration can be used to derive accurate DBL thickness. Diffusion fluxes calculated from the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 are identical, and their bias is less than 6%. A numerical model PROFIL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 situ dissolved oxygen profile, and layered dissolved oxygen consumption rates in the sediment are calculated. The DBL thickness (0.10-0.35 mm) and diffusion flux (15.4-53.6 mmol m 2 d 1) vary with a factor of 3.5 during a tidal period. Over an intertidal mudflat, DBL thickness is controlled by flow speed U in the BBL, according to δDBL=1686.1DU 1+0.1 (D is the molecular diffusion coefficient). That is, the DBL thickness δDBL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flow speed U. Changes of diffusion flux at the SWI are caused by variations in the water above the sediment and the turbulent mixing intensity. The diffusion flux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urbulent dissipation rate, friction velocity and turbulent energ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ynamics in the BBL, DBL thickness and flux vary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48.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考虑灾情因子指标之间的影响,将加权灰色关联度作为评价准则建立灾情评估模型.利用1990-2007年(除2004年)17年对华南影响较大的热带气旋灾害资料,选取死亡人数、受灾人数、农田受灾面积、房屋倒塌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5个指标对灾情进行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关联度确定灾情因子指标权重的方法可行有效;使用该方法所得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9.
为了分析导致“芭玛”路径异常的原因,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9年17号热带气旋“芭玛”的路径和强度、在移动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水汽输送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芭玛”路径分为5个阶段,其中有3个阶段的路径为异常;2次逗留阶段具有相似的环流形势,“芭玛”都处于鞍型场中,没有大尺度环境气流的引导作用,热带气旋与β效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β漂移(北偏西的移动)较小,“芭玛”仅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出现原地打转的异常路径;第3阶段2个热带气旋“互旋”期间,“茉莉”与“芭玛”之间的距离为1 208~1 435 km,两者发生明显的腾原效应,导致“芭玛”向东南方向移动,而“茉莉”北上。在“芭玛”生命史的5个阶段,东亚夏季风强度相对盛夏而言大大减弱,但“芭玛”仍获得了充足的水汽供应,这也是其成为长生命史热带气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地表温度时空差异对温室效应影响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研究中,大都将地表温度处理为单一的平均温度的现状,在分析全球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将其作均一化处理以及时空积分两种不同的方法,对CO2,CH4及N2O的辐射强迫进行了计算,并预测了未来100年内CO2与CH4辐射强迫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O2辐射强迫受计算方法影响最大,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到的绝对差值达到了0.12W/m2,相当于6%的偏差,而且随着其浓度的不断加大,偏差还会明显增加;但是对于以CH4为首的微量温室气体,即使浓度出现大幅增加,地表温度的时空差异对其辐射强迫也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目前,CH4所产生的辐射强迫大约已经占到CO2的25%,如果能够将CH4的年浓度增长控制在1μL/m3的水平上,其100年后的辐射强迫则仅为CO2的11%,从而显著缓解由于CO2浓度持续上升对全球变暖所施加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