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7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378篇
系统科学   391篇
丛书文集   199篇
教育与普及   7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现状及发展   88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9636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522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645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469篇
  2004年   459篇
  2003年   405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961.
采用大型直剪仪进行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单向直剪试验,研究接触面在不同渗透水压力和法向应力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并对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强度及应力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基于双曲线模型提出了考虑渗透水压力作用的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接触面的剪应力与相对剪切位移较好地满足双曲线关系,竖向位移表现为剪缩;接触面的抗剪强度与接触土体的饱和状态显著相关,当土体由非饱和状态过渡至饱和状态时,接触面抗剪强度随渗透水压力的增大显著降低;当接触土体趋于饱和时,抗剪强度随渗透水压力增大的降幅随之减小,且与有效法向应力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所提出的考虑渗透水压力作用下黏土与混凝土的接触面本构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62.
为探究双模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搭建了消声器试验台架,采用双传声器传递函数法和消声器静态传递损失法,在不同进口流速下,测量了双模式消声器在阀门关闭和打开状态下出口端气流再生噪声入射声功率和尾管噪声。试验结果表明,阀门打开时气流再生噪声与尾管噪声均降低,出口端气流再生噪声入射声功率最高下降1.1dB,尾管噪声最高下降2.3dB,直接验证了双模式消声器有助于降低气流再生噪声的特点。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双模式消声器三维模型,通过Fluent有限元软件对消声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仿真,获得了消声器内部压力、气流流速及湍动能的分布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阀门打开时消声器内部压力、气流流速及湍动能均比阀门关闭时低。仿真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63.
以某大豆收获机的车架为对象,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导入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对车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和模态仿真分析,对车架样件进行模态试验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和结果的正确性。对车架不同工况下进行了强度校核计算;以车架固有频率和动载荷系数为2.5时材料的最大许用应力为约束,以车架质量最小为目标,进行了轻量化优化设计,优化后底盘车架减质量16%。  相似文献   
964.
为解决轨道车辆车载辅助电源通用检测设备缺乏的问题,设计搭建了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车载电源性能 指标评测的自动化集成测试平台。该平台以上位机软件作为主控制器,综合运用计算机控制、变频调压、传感 器测量、网络通讯等技术,模拟动车实际工作环境,对已有硬件设备进行整合和集成,将之搭建构成统一的硬 件测试平台。并在此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开发软件测控系统,提升实验室对车载电源寿命及可靠性检测的 工程研究能力,为动车组对相应产品的高级检修提供测试数据作为检修依据,节省了检测资源,提高了检测 效率。  相似文献   
965.
为探讨水泥掺量对红黏土固结体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以大掺量水泥对红黏土固结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为切入点,室内制备了四种不同水泥掺入比的红黏土固结体试块,开展了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的红黏土水泥固结体直接剪切试验。试验发现:随着水泥掺量的不断增大,红黏土固结体的剪应力-剪位移关系曲线上峰值应力跌落现象逐渐显现;红黏土固结体抗剪强度指标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提高,但是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增大规律并不相同:粘聚力的增大速率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内摩擦角的增大规律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呈"S"型。  相似文献   
966.
为了解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耐药性,试验通过采集病料、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等方法。结果表明:分离出的20株细菌的培养特征、镜检特征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经BLAST比对与大肠杆菌同源性达99.9%~100%,确定20株分离菌为鸡源大肠杆菌;20株大肠杆菌的致病力为40%~100%;10株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均呈现多重耐药,耐药率为33.3%~93.3%,耐药情况较严重和复杂。  相似文献   
967.
针对玛湖致密砾岩储层采用的水平井+体积压裂衰竭开发,产量递减快的问题,分别在室内和现场开展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研究。室内实验通过气驱相态、混相能力、驱油效果等方法评价了M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潜力。实验结果表明,氮气在原油中溶解度小,驱油机理主要依靠自身的膨胀性驱油,且氮气的最小混相压力62.3 MPa,目前M区块很难达到混相驱。现场在玛湖油田M区块选择一个1注5采的井组开展注氮气先导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井评价了产油量、油压、气油比、氮气浓度等4个参数指标的见效特征;井组分析了注气前和注气过程中产量的变化,累增油1 953 t。最后结合地质和工程认识,总结了影响注气效果的主控因素。本次注氮气应用效果显著,验证了致密砾岩储层水平井+体积压裂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968.
套筒灌浆料与高强钢筋黏结性能试验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中套筒灌浆料与高强钢筋的黏结性能。以钢筋直径、钢筋黏结长度为试验变量,浇筑27个试件开展拔出试验。试件的失效模式包括钢筋断裂、钢筋黏结滑移失效、劈裂等三种类型,钢筋直径、钢筋黏结长度均对失效模式产生影响,其中,钢筋黏结长度的影响更加明显。此外,钢筋黏结滑移失效时,试件的荷载-滑移曲线初始下降段出现荷载骤降的现象,其下降幅值约为0.1~0.3倍峰值荷载。进一步提出了套筒灌浆料与高强钢筋的黏结-滑移本构模型,并基于试验数据拟合分析给出了黏结强度、峰值滑移、残余黏结强度等参数的计算表达式。最后,通过有限元模拟进行拓展分析,发现钢筋直径(d)12、16、18mm的拔出试验试件发生钢筋断裂时钢筋黏结长度分别不低于5d、7d、7d。这些发现可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设计以及承载力计算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9.
对4个缩尺比1∶2的Q420钢U肋加劲板进行轴压承载性能试验,分析U肋加劲板极限承载力、破坏形式以及破坏机理。结果表明:4个U肋加劲板极限承载力均达到全截面屈服承载力;受压U肋加劲板的破坏形式分为局部屈曲、整体屈曲和合成屈曲破坏3种;极限状态下,受压U肋加劲板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前发生局部屈曲,最后发生整体屈曲导致板件破坏;通过板件柔度确定的最易发生屈曲的板件位置与实际破坏位置基本一致,说明板件柔度能够预测U肋加劲板在极限状态下的破坏位置。  相似文献   
970.
针对高速列车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轮轨黏着力不足的问题,基于电磁作用原理,提出一种电磁增压装置,利用电磁线圈在车轮和钢轨之间产生吸力,增加列车黏着力。首先建立电磁增压装置基本结构模型,进行电磁吸力计算,仿真分析研究列车速度、励磁电流、缠绕线圈形状和匝数分布、线圈距轨面高度等对电磁吸力的影响。研制了电磁试验装置对模型进行试验,验证了电磁场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得到电磁吸力随速度、电流、线圈距轨面高度、线圈形状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电磁增压装置能满足不同速度阶段的增加黏着力需求,并在需要时可对车轮添加反向励磁电流进行消磁。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调节励磁电流大小可实现对转向架各车轮电磁吸力的稳定控制,可有效改善列车运行平稳性,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