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4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483篇
系统科学   259篇
丛书文集   355篇
教育与普及   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09篇
综合类   82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321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572篇
  2006年   513篇
  2005年   543篇
  2004年   465篇
  2003年   415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61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In this work, a series of new metal phosphonates were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ased on m-xylylenediphosphonic acids (H4L), including [M(H2L)(bpy)] (M = Mn 1, Co 2), [MH2L)(phen)] (M = Co 3, Cu 4), and [Cu2(H2L)2(bpy")2] 5 (bpy = 2,2'-bipyfidine,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bpy" = 4,4'-dimethyl-2,2'- bipyridine). X-ray diffraction indicated that compounds 1 and 2 were isomorphic. Complexes 3 and 4 were shown to crystallize in different space groups but had similar crystallographic units. In the complexes, H4L was seen to partially deprotonate to afford H2L^2-. The H2L^2- ligands in 1-4 functioned as tetradentate ligands with each phosphonate group adopting bidentate coordination mode with two M centers to generate a 2D layer. In addition, the H2L^2- anions in 5 functioned as tfidentate ligands with one phosphonate group adopting the bidentate mode and another phosphonate group adopting the monodentate mode, thus linking three Cu atoms to provide a 1D chain. The IR and thermal stabilities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subsequently examined.  相似文献   
992.
通过重氮盐的偶联反应以及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了5个新型三氮烯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S、1H-NMR、13C-NMR等方法得到证实.利用MTT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的筛选,发现5个新化合物均具有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993.
采用溶剂热法,以Cd(NO3)2·4H2O和升华硫为镉、硫来源,油胺为反应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制备了硫化镉量子点(CdS QDs),并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硫化镉量子点尺寸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所制备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硫化镉量子点结晶度较高,单分散性好,尺寸均一.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表征了硫化镉量子点随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其吸收峰出现了明显的红移,即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可以控制硫化镉量子点的尺寸和发光颜色.  相似文献   
994.
以氨基三甲叉膦酸(NTP)为有机配体,在温和的水热体系中与金属盐反应合成了两个具有相同结构的金属膦酸配位化合物,Cd[NH(CH2PO3H)3](H2O)3(化合物1)和Mn[NH(CH2PO3H)3](H2O)3(化合物2).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均结晶在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No.14).以化合物1为例分析结构,NTP结构中的两个膦基氧原子与金属Cd原子螯合配位形成一个八元环的结构单元,再通过膦基氧原子的桥连作用连接成一维链.在化合物的结构中,存在大量的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并用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元素分析对化合物1和2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95.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吲哚-6-甲酸甲酯为原料,设计合成了8个含1,2,4-三唑结构单元的希夫碱型吲哚衍生物.通过微波法和常规法的研究对比发现,使用微波法后,产率从54%~72%提高到75%~92%,反应时间从80~120分钟缩短到8~10分钟.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IR,ESI-MS及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抗菌活性表明,化合物5b和5c分别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为分析延安大学主校区NO2污染特征,分别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测定了不同功能区(交通繁忙区、生活区)NO2日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延安大学主校区大气污染质量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值明显高于非采暖期;大气污染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污染质量浓度傍晚和正午前后最高,午后和日出前后较小;交通繁忙区NO2质量浓度值明显高于生活区.监测时段内,NO2的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97.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碱法提取戊聚糖,选择合适的酯化体系(氯磺酸/吡啶法、三氧化硫吡啶复合物/吡啶法、三氧化硫吡啶复合物/N,N-二甲基甲酰胺法、浓硫酸法),磺化修饰制备戊聚糖硫酸酯。实验最终确定了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合成戊聚糖硫酸酯,产物结构特征经UV,IR确证。  相似文献   
998.
喹啉酮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乙酰乙酸乙酯与间苯二胺反应制得4-甲基-7-氨基-2-喹啉酮(3),进一步与氨三乙酸反应制得新的喹啉酮酰胺衍生物5,其结构经红外、核磁氢谱、质谱等表征。5与La(NO3)3配位得到新的配合物6。元素分析、红外、质谱、热重-差热分析和摩尔电导等确定配合物6的分子式为[La(C16H15N3O6)NO3]·4H2O。荧光测试表明,化合物5与稀土金属La配位后,荧光发光强度明显增加,荧光区间变窄。此外,化合物5与不同浓度鲱鱼精DNA作用的荧光变化情况表明:化合物5与鲱鱼精DN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变化明显;鲱鱼精DNA对化合物5有荧光增强作用,DNA浓度为4.02×10-6mol/L时,增幅最大可达40%。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在DNA检测或疾病防治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了1996—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差距,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在各地区差异明显,但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趋同的趋势。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来看,科技活动人员、对外开放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市场化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研发强度、政府管理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出1例1D的新型草酸钴化合物—[Co(C2O4)0.5(H2O)]n(1).X-射线单晶衍射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78 5(6)nm,b=0.542 5(3)nm,c=0.966 5(5)nm,β=126.371(5)°,Z=8.在化合物中,Co2+离子与草酸基团沿b轴交替连接而形成一个1D直链结构,这些链状结构之间又通过氢键作用而形成一个3D的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