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8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研究了34SiMn2B钢和60Si2Cr钢获得复合组织(马氏体+少量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φ125的60Si2Cr钢球锻后水淬至120-130℃,然后加 热至300℃恒温1h,获得了马氏体加少量下贝氏体的复合组织;而φ150的34SiMn2B钢球锻后水淬至200℃,然后加热至300℃, 怛温3h,未获得下贝氏体组织。后者是水淬时产生了大量的马氏体而使未转变的奥氏体发生机械稳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表面裂纹法研究了残留奥氏体在碳氮共渗层中疲劳裂纹的扩展行为,证实残留奥氏体在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会形成应变诱发马氏体,从而导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明显降低.通过裂纹前端塑性区的能量估算,指出上述现象是由于应变诱发马氏体时吸收大量能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锰钢热轧组织结构确立两相区奥氏体化的几何模型和初始条件,利用DICTRA动力学分析软件对中锰钢马氏体基体奥氏体化过程进行计算分析。在奥氏体化初期的形核过程中,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碳锰元素从铁素体迅速转移到奥氏体并在相界面奥氏体一侧聚集。后续的相变过程中,碳在奥氏体中快速均化,但锰在相界面奥氏体一侧的聚集加剧。相变初期奥氏体界面推移速度比中后期高出若干个数量级,但随时间推移迅速衰减。相变初期相界面推移是碳扩散主导,相变后期界面推移受到锰在奥氏体中扩散速度制约。温度升高可显著提高相界面推移速度。达到相同数量奥氏体的情况下,低温长时退火有利于锰从铁素体向奥氏体转移并提高其在奥氏体中的富集度,从而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上高锰钢作为履带板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铸造 M- B低合金高强度耐磨钢 .试验结果表明 ,该钢经过合理的合金设计和适当的处理工艺 ,可获得不同含量的 M-B复相组织 ,从而具有高强度、较高的硬度和韧性、良好的综合性能 ;同时由于合金中加入了镍 ,改善了钢的低温脆性 ,有利于高寒地区的冬季作业 .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冲击试验并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设备研究了低中碳Si-Mn-V钢回火马氏体脆性机理及稀土元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回火碳化物的析出和粗化是导致试验钢回火马氏体脆性断裂的本质因素,回火马氏体脆性断裂方式强烈取决于钢中含碳量;稀土元素对试验钢回火马氏体脆性的影响与钢中含碳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种Cr-Ni-Mo-V-Ti-B多元合金化,强度高于785MPa的可焊结构钢(HQ80C)淬火态和400-700度回火态显微组织与拉伸性能及冲击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现钢的韧脆转化温度(50%FAT)与马氏体板条束截线长度呈线性相关,建立了调质态钢的屈服强度计算公式,回火温度范围为500-700度时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偏差均小于3%。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4cCrNiMo钢表面微渗碳淬火加底温回火处理新工艺的研究,认为对提高颗粒模寿命,取代进口.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文通过光镜、电镜及俄歇谱仪分析,表明四种钢铁材料的激光硬化层到基体存在一个深台阶的急剧过渡,硬度落差高达HV400~600,这是陡峭温度场分布的直接结果。硬化层的第二个特征是碳的局部扩散(10~30μm)。上述因素导致第三个特征,即多样化的组织分层以及相应的特征组织形貌,如球墨周围形成马氏体硬化环带、中碳钢内层出现不同碳浓度的马氏体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