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737篇 |
免费 | 1969篇 |
国内免费 | 449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3733篇 |
丛书文集 | 3814篇 |
教育与普及 | 117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430篇 |
现状及发展 | 791篇 |
研究方法 | 2篇 |
综合类 | 113206篇 |
自然研究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1篇 |
2023年 | 438篇 |
2022年 | 740篇 |
2021年 | 876篇 |
2020年 | 985篇 |
2019年 | 829篇 |
2018年 | 852篇 |
2017年 | 1007篇 |
2016年 | 1138篇 |
2015年 | 2191篇 |
2014年 | 4721篇 |
2013年 | 3629篇 |
2012年 | 6172篇 |
2011年 | 7027篇 |
2010年 | 5764篇 |
2009年 | 6498篇 |
2008年 | 6791篇 |
2007年 | 8915篇 |
2006年 | 8583篇 |
2005年 | 8267篇 |
2004年 | 6844篇 |
2003年 | 6255篇 |
2002年 | 5187篇 |
2001年 | 4455篇 |
2000年 | 3719篇 |
1999年 | 2993篇 |
1998年 | 2277篇 |
1997年 | 2257篇 |
1996年 | 2089篇 |
1995年 | 1880篇 |
1994年 | 1769篇 |
1993年 | 1557篇 |
1992年 | 1419篇 |
1991年 | 1369篇 |
1990年 | 1263篇 |
1989年 | 1235篇 |
1988年 | 988篇 |
1987年 | 547篇 |
1986年 | 298篇 |
1985年 | 104篇 |
1984年 | 3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篇 |
1955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81.
为探讨九味补血口服液改善血虚证小鼠造血功能的作用及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鉴定九味补血口服液中的化学成分;利用蛋白互作和网络分析手段筛选九味补血口服液治疗贫血的关键网络靶点,并对关键网络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潜在活性成分与关键网络靶点对接,评估活性分子与靶点的结合能力。在动物实验中,采用环磷酰胺建立小鼠血虚模型,设立对照组和模型组,复方阿胶浆口服液组(30 mL/kg)及九味补血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mL/kg),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32 d。检测全血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并利用qRT-PCR法和免疫印迹法对关键靶点及通路在血虚证小鼠肾脏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91种鉴定的九味补血口服液化学成分中,满足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药物相似性(DL)≥0.18的条件,且具有相应靶点的潜在活性成分共计15个。分析九味补血口服液成分-血虚疾病靶点网络,获得九味补血口服液治疗贫血的关键靶点15个,主要富集于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NF-κB signaling pathway)、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Toll样受体信号(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甘草苷、橙皮素与Toll样受体4(TLR4)具有强烈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虚证小鼠RBC、HGB和HCT水平明显降低,TLR4/NF-κB p65介导的炎性信号增强,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介导的促红细胞生成信号受抑制(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九味补血口服液各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血虚证小鼠RBC、HGB和HCT水平,不同程度地逆转TLR4、NF-κB p65变化,并上调HIF-1α、EPO mRNA或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因此,九味补血口服液可以改善血虚证小鼠的贫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肾脏中HIF-1α/EPO介导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减少TLR4/NF-κB p65介导的肾脏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282.
本文应用众数回归方法来考虑非线性模型的估计时把调整参数当作常数, 在适当的条件下得到了估计量的 √n 收敛速度, 该结果改进了已有的众数回归估计(把调整参数当作变量)的结果. 本文还做了一定的模拟实验来证实众数回归估计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283.
严控饮水氟浓度,可以有效降低人体罹患氟骨症和氟牙症的风险。近年来,铈基吸附材料在解决氟污染问题中表现优异,而铈盐与有机酸反应生成的铈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e-MOFs)或其衍生物,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氟离子。硝酸铈铵(Ce(NH4)2(NO3)6)和均苯三甲酸(H3BTC)在不同反应时长下生成了Ce-MOFs CeT1及其衍生物CeT2,更换H3BTC为对苯二甲酸(H2BDC),反应生成2种Ce-MOFs,CeD1和CeD2。利用XRD、BET、SEM、XPS和FTIR对材料的结构、比表面积、元素含量和组成基团,进行系统的表征;通过控制吸附时间、溶质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竞争离子种类研究4种材料的吸附性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拟合,探究吸附机理。表征结果显示,CeT1为高度配位不饱和的Ce(Ⅳ)-MOFs,CeD1为比表面积最大(1 003.10 m2/g)的Ce(Ⅳ)-MOFs,而CeT2和CeD2则同为Ce(Ⅲ)占比较高的吸附材料。吸附实验中,CeT1、CeT2、CeD1和CeD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99.38 mg/g、142.45 mg/g、60.45 mg/g和124.55 mg/g,CeT1、CeT2和CeD2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CeD1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4种材料对氟离子的吸附机理主要为静电吸引、离子交换和沉淀。其中,CeT1的不饱和配位可提供吸附位点进行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CeD1的大比表面积增加了污染物与材料的碰撞几率,而CeT2和CeD2中含有的Ce(Ⅲ),可通过形成溶度积常数极小的CeF3(Ksp=8×10-16),以沉淀作用固定氟离子。实验分析了4种材料的特点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为Ce-MOFs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优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4.
结构及其重要构件的长期沉降是影响地下空间综合交通枢纽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其开展监测与预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以深圳市黄木岗大型地下空间综合交通枢纽为研究背景,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首先监测了12轴巨型斜柱施工后的119期长期沉降,分析其长期沉降规律,并评判其预警状态。监测结果表明,斜柱施工后,长期的沉降规律为先在安全状态内小幅波动,再增大至黄色预警状态,最后在安全状态与预警状态之间小幅波动。然后,利用109期监测数据分别构建斜柱沉降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BP(genetic algorithm-BP,GA-BP)神经网络模型,并预测之后10期的斜柱累计沉降量以对比验证两种模型效果。结果表明,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更吻合。 相似文献
285.
东海北部近海夏秋季鲐鲹渔场与海洋水文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振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
本文叙述了东海北部近海夏秋季鲐鲹鱼中心渔场的分布、海洋水文环境(包括水温、盐度、水系的消长变化)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6.
利用最小二乘原理把固结系数确定问题转化为非线性优化问题,再用单纯形法对固结试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直接求出固结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单纯形法可消除常规作图法中人为因素影响,有效地减少误差;且方法收敛速度较快,计算精度较高,通用、可靠。 相似文献
287.
288.
陈辉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2):73-77
利用GEMS模型对广东省摩托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指出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内部市场、企业结构和战略,而在外部市场、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提高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是:完善产业配套,尽早建立摩托车行业协会,通过建分支机构进一步开拓中东、南美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市场. 相似文献
289.
王影君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2):122-127
男性社会对贤妻良母的共同诉求,致使中西文学史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贤妻形象因为受到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不同的影响,中西文学贤妻形象显现出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的文化特征。一方面,文化策略上,因父权制政治对父系血统维系的需要,不约而同形成了社会文化对女性忠贞品性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文化体系上,因不同体系伦理文化的具体影响,致使文学中反映的中西夫妻关系性质各异,女性卑从关系序列各异,女性贤德标准各异,子嗣生育境遇各异,构成了中西文化下贤妻文学形象的多维对审。 相似文献
290.
闫建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Z2):104-106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化学的高效课堂教学?从转变教学思想,科科学把握教学深广度,精心策划教学设计,灵活用用教学策略,作业布置,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了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