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44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采用生态学中常用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以黄河包头段干流4个站位和支流2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中铜、铅、锌、镉为目标元素,以2 cm为间隔分层分析了其次生相重金属含量、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的多样性和均匀性。结果表明,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当测定元素种类固定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区干流重金属污染的元素趋于多样性和均匀性,但引起其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元素却趋于单一;支流的趋势与之相反。引起黄河包头段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元素的种类和总量具有增加的趋势,而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由于综合了较多的评价信息,使其空间分异的变化更为复杂。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可以较好地指示引起河流重金属污染元素组成的变化趋势和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这有助于加强河流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2.
长江口悬沙锋及其对物质输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长江口水域多次水文测验,取得了大量的水流和悬浮体等资料,又进行了锋面现象跟踪观测。从而表明长江口分布了范围宽广的悬沙场,并形成了含沙量梯度较大的悬沙锋。悬沙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时空变化较为复杂,可出现内,外两个锋面,锋面是清,浑水接触带,促使悬浮体絮凝和沉积,因此悬沙锋的消长和进退对悬浮体起着过滤效应,长江口外北冲南淤的格局和水下三角洲的廓形与悬沙锋平面形态基本上相吻合,反映悬沙锋对物质输  相似文献   
153.
记录:1 024 AD前后南中国海最强烈的灾难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海东岛牛塘海鸟粪土沉积层中发现一岩性明显不同于上、下层位的珊瑚砂夹层.通过对沉积柱DY4进行详细的粒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和生物残留分析,结果表明58~69 cm深度的珊瑚砂夹层对应于一次突然的海洋沉积环境事件,很可能与历史时期一次最强台风袭击所导致的冲溢沉积有关.对临近该珊瑚砂夹层的上、下沉积物中(57~58 cm和70~71 cm)多粒陆地植物颖果进行8个样品的AMS14C测年分析,发现上、下两个年龄组非常接近,珊瑚砂夹层沉积大约发生在994~1 075 AD之间,平均中间年龄大约为1 024 AD史前的这次强台风袭击对东岛的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4.
采用逐级浸出法对厦门西海域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Cd、Cr、Cu、Ni、Pb、Zn)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的各种活性形态,自然输入的残渣态(RES)所占比例较低(10%~20%),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具有向水相迁移和为水生物所利用的潜在风险性;其中Cu、Cr和Ni的赋存形态以铁锰氧化态(ERO和MRO)和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OSM)为主,Pb和Cd则以碳酸盐态(CARB)、铁锰氧化态和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为主,Zn的各形态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平均.此次研究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特征有了基本了解,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金属元素在近海环境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5.
样品陈化对自然水体采集生物膜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松花江采集的生物膜为研究对象,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萃取方法分析生物膜样品陈化3个月后金属形态分布规律的变化. 结果表明, 样品陈化使Mn从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向可交换态和残渣态转化, 幅度为11.17%~26.27%; 样品陈化后Fe从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16.89%~24.97%; 原来占总量5445%~5956%的有机结合态Cu在样品陈化后均转化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 而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的Zn在样品陈化后全部转化为其他形态, 其中部分向碳酸盐结合态转化.  相似文献   
156.
 南海碳酸盐台地分布自早中新世开始发育,至中中新世达到鼎盛,再到晚中新世大量台地被淹没而逐渐消亡。从分布看,南海碳酸盐台地具有南早北晚、东早西晚的发育规律;从堆积速率看,中中新统速率最大。控制这些台地的诞生、发育演化和消亡的因素十分复杂,可能包括构造活动、相对海平面的变化、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变化、古海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57.
研究含水合物沉积物的热学和力学性质对保障天然气水合物的有效安全开采具有重要和应用意义。鉴于现场保压取样研究非常困难,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实验室人工合成含水合物沉积物样品进行试验。首先总结了孔隙填充型、骨架(颗粒)支撑型、胶结型和颗粒包裹型的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4种常见生长模式,以及不同生长模式下含水合物沉积物物理性质的差异;然后,介绍了溶解气法、部分水饱和法和种冰法3种实验室水合物合成方法及其对水合物生长模式的影响;最后,指出含水合物沉积物的热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受到水合物饱和度、水合物生长模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水合物饱和度又受到水合物合成方法和水合物形成物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水合物形成物和水合物合成方法,以使得实验结果能够更好符合实际情况,从而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8.
采用常规有机玻璃沉降柱试验系统针对泥砂淤积过程中淤积量以及强度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实验。通过记录浊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得到不同浓度、不同级配泥砂的沉降曲线;并运用SNJ-1型微型十字板剪切仪分层测取沉积淤泥的强度。对沉积泥砂在沉积过程中淤积量以及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到结论:泥沙淤积量随泥沙浓度、时间的变大而变大;但沉积速率随着泥沙的浓度的变大而减小。淤积泥沙的剪切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粗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泥沙浓度越大,强度随时间增长的趋势越不稳定。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淤积泥沙强度与相对深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并得出系数与时间之间也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9.
为了研究稀土元素对水生态安全的影响,于2014年秋季对鄱阳湖5个代表性监测点的三角帆蚌及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分析三角帆蚌软组织及沉积物不同提取形态稀土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软组织中稀土元素总量均值为15.52 mg/kg,轻稀土元素更易累积,表明轻稀土元素对贝类的生物效应强于重稀土元素。沉积物样品中稀土元素总量均值为285.22 mg/kg,含量高于中国土壤平均值;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呈现较强的陆源属性。各监测点沉积物中稀土元素4种赋存形态的平均含量: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酸可提取态,酸可提取态含量最低,且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风险评估表明其均处于无风险或低风险水平。三角帆蚌软组织中大部分稀土元素与沉积物中可氧化态和全量显著正相关,表明三角帆蚌对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可氧化态为主。  相似文献   
160.
以深圳城市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矿物组分和理化性质, 探究其矿物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16.5%~73.5%)和石英(22.0%~81.2%)为主, 随着深度增加, 不同样地的沉积物中钾长石、黄铁矿和石盐等矿物含量存在差异; 2) 表层沉积物中, 黏土矿物主要为伊蒙混层矿物(44%~76%)、高岭石(0%~40%)、绿泥石(0%~24%)和伊利石(2%~21%), 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 3) 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与表层沉积物基本上一致, 与沿海区域没有植被的珠江口和大亚湾等地的沉积物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主要受盐度、总硫(TS)和总有机碳(TOC)影响, 其黏土矿物组成则主要受pH值、盐度、TOC和沉积物粒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