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研究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31.
本文介绍了用PC-1500A计算机进行地面立体摄影测量解析法成图中,根据图板上补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通过编程由计算机快速计算并打印输出在立体坐标量测仪上进行安置所需要的数据,迅速找到补点在立体模型中相应位置的方法。文中推导了有关的公式,列出了有关的BASIC子程序清单。用这种方法确定补点的位置,可以大大提高补点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2.
133.
Terrestrial Degassing, Thermal Infrared Anomaly and Earthquak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3,38(13):1108-1108
  相似文献   
134.
基于光磁共振实验设备,设计了测量地磁场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实验方法,并实际测量了重庆市北碚区的地磁场强度.  相似文献   
135.
该文首次研究了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DTMB)单频网(SFN)的频谱感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DT-MB信号独特帧结构的加权平均(WA)伪随机(PN)序列互相关的频谱感知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单频网信道具有典型人为强多径的鲜明特征,以对多个互相关峰值进行加权平均处理结果作为频谱感知的判决统计量,与传统的基于PN互相关的仅取相关峰最大值处理作为判决统计量的方法相比,其检测性能从理论上分析更适合于单频网信道下DTMB信号的频谱感知。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典型单频网信道(如广电7和广电8信道)下可获得显著的性能改进。  相似文献   
136.
基于PTS级联抵消的峰均比抑制性能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珠  杨莘元  于淇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2):2801-2804
提出了PTS级联抵消算法,实现对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中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峰均功率比的抑制.通过研究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传输协议,分析了采用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对系统射频前端信号时域性能的影响.针对信号峰均功率比高的缺陷,提出一种新颖的峰值功率比抑制算法.该算法对峰均功率比的抑制能力强于传统PTS算法,引起的带外辐射和互调失真小于传统限幅技术.当子载波数较大时,仍可实现对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有效控制.通过仿真,与传统限幅技术相比,算法可以使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峰均功率比控制在4-5dB,比传统PTS算法峰均功率比减小约3-4dB,且仅有少量的误码率性能损失.  相似文献   
137.
研究了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语音压缩编解码算法的基本原理。TETRA语音压缩编解码器使用一种低复杂度的ACELP(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算法,通过线性预测和磁量量化等方法降低比特率,并通过自适应码本和代数码本相结合的方法降低了CELP声码器的复杂度,兼顾了较好的语音质量和较低的比特率。在微机上通过C评议和Matlab对TETRA的语音编解码算法进行了实时仿真,语音信号由微机声卡录入和播放。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速率低,重建语音可懂度高,计算复杂度低等优点,适于在移动通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8.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朴世龙  方精云  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2):20-22,F0003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机理。上述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对中国碳汇大小的估计在0.19—0.24PgC/yr之间。这表明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我国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28%—37%。同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主要位于中国南部。研究显示,我国人工林的增加、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尤其是灌丛的恢复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