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7篇
系统科学   57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9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31.
柴北缘构造带泥盆纪构造属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露头及钻井资料,依据沉积学理论,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泥盆系地层厚度、碎屑颗粒组成、锆石年龄、超覆关系和沉积体系展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地区(包括柴北缘构造带与欧龙布鲁克微板块)泥盆纪发育自南向北展布的沉积体系,碎屑物质来源于由多个前泥盆纪构造岩片组成的造山带;该阶段柴北缘构造带构造属性既不是前陆盆地也不是裂陷槽,而是由多个前泥盆纪构造岩片组成的造山带;该造山带隆升开始于距今约465 Ma,遭受剥蚀开始于距今约430 Ma,其隆升可能持续到晚石炭世甚至二叠纪早期,初步推断该造山带至少存在了190 Ma,包括距今465~430 Ma的山体隆升与距今430~275 Ma的山体剥蚀阶段。  相似文献   
232.
受多期次构造应力场叠加转变的影响,迈陈凹陷东部断裂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平面上断裂走向在古新统和始新统以NE向为主,渐新统转变为EW和NEE向,剖面上以T4反射层(涠州组底)为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套断裂系统,上下两套断裂系统继承与改造并存。针对这一问题,在地震、钻井岩心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迈陈凹陷东部断裂系统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正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迈陈凹陷东部在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受控于NW向伸展应力场,以NE向断裂发育为主;晚始新世在NW向拉张的同时叠加了右旋剪切作用,近EW向断裂开始发育,部分早期发育的NE向断裂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233.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古近纪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压力,探讨地层高压发育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旨在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以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地化及油气测试资料,利用Bowers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恢复平湖构造带单井压力剖面,以实测地层压力结果为约束,分析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认为该构造带异常高压主要分布在埋藏较深的平湖组,随深度增加,高压幅度呈阶梯状增大;平湖构造带不同构造单元高压顶界面的深度具有明显差异,从平中区向平北区高压异常顶界面有变深的趋势,其中平中区为3.3km,平北区为3.7km。压力场的纵向叠置决定了油气的分布,高压发育与油气层分布的耦合关系分为4种类型:双封闭高压型、双封闭压力过渡型、单封闭压力过渡型、单封闭常压型,其中以双封闭压力过渡型和单封闭常压型为主。单封闭常压带、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和双封闭高压带的顶部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234.
抛光力实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抛光过程中的力位耦合问题,构建力位解耦的抛光力气动伺服控制系统.利用数据采集卡和Matlab/simulink的实时工具箱RTW,分别采用传统PID控制、前馈PID控制和单神经元PID控制三种控制策略,研究抛光力气动伺服系统实时控制效果.采用在线最小递归二乘法对前馈PID控制策略的参数实现精确辨识.采用有监督的Hebb学习规则调整单神经元PID加权系数.抛光力实时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前馈PID控制和单神经元PID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相比,能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前馈PID控制达到稳定力输出所需时间短,单神经元PID控制达到力稳定的过程中振荡很小.  相似文献   
235.
我国火山岩型铀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用"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理论基础上,结合相山铀矿田危机矿山科研成果与前人成果资料,构建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系统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要素的火山岩型铀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并阐述了其应用流程,对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勘查具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6.
卓勒萨依一带的乌郎组火山岩位于温泉县城东南25km处,岩石类型主要为安山岩和流纹岩,火山岩浆具有由酸性—中性—酸性演化的特点,以裂隙式喷发类型为主。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3±3)Ma(MSWD=0.34、Probability=0.997),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该火山岩里特曼指数(σ)为1.71~2.60;碱度率(AR)为2.13~2.85,K2O/Na2O比值为0.31~1.83,属钙碱性系列。Nb/Ta值为18.65~22.85,略高于原始地幔值,Zr/Hf值为28.54~41.08,与原始地幔值相近。RbN/YbN比值为9.82~20.04,大于1,属于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分配形式。稀土总量∑REE为 (118.41~194.70)×10-6;(Ce/Yb)N值为2.55~3.70,(La/Yb)N值为2.98~4.17,均大于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且轻稀土分馏明显;δEu值为0.19~0.59,远小于1,显示为负铕异常,铕亏损明显。根据相关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结合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早二叠世发生大规模的陆陆叠覆造山作用,卓勒萨依一带火山活动较强烈,所反映的构造环境为陆内岛弧造山带火山岩环境。  相似文献   
237.
在精细的层序地层格架下,通过对地震、测井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沉积物供给对珠江口盆地层序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近系经历了3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运动造成盆地的整体抬升或局部抬升,形成层序边界的区域构造不整合,控制了二级层序发育的周期旋回。海平面的升降控制三级层序发育模式,在一个变化周期内,当海平面下降至坡折以下往往伴随着河流回春作用,在陆坡下形成由斜坡扇、盆底扇、低位楔组成的低位体系域;当海平面小幅度地下降至陆架坡折附近或短暂下降到坡折以下,低位期沉积则以泥质浊流沉积和滑塌体为主,斜坡扇和盆底扇不发育;当海平面未下降至陆架坡折带之下时,不发育低位体系域。沉积物供给量影响层序中准层序组类型,形成进积、退积和加积3种地层叠置方式。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沉积物供给3个主控因素从不同级次影响着层序发育的过程,形成了珠江口盆地不同特征的层序样式。  相似文献   
238.
研究龙门山构造带在晚印支早期阶段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机制,以及在此机制下的重力滑脱作用形成局部挤压环境的可能性。通过以重力为动力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在板内的差异隆升背景下可以导致重力滑脱作用发生,在重力滑脱作用下在滑脱体前缘形成挤压性构造变形可能性是存在的。结合龙门山构造带前人的研究资料和国内外近年相关研究成果,龙门山构造带的形成过程可能是在晚印支早期历经了拉张性构造环境后叠上冲推覆过程,从而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39.
The Xigeda formation is a set of interbreds comprised of half consolidated silt,fine sand and clay with clear lamination and total thickness of 300 m.It is dated to be the early Pleistocene and widespread distributed on the Quaternary planes of denudation and leveling.This formation has particular tectonic deformation as expressed by deformed belts confined to certain locations,which extend linearly over long distances.It also manifests itself as graben and horst sequences where fault planes are very straight.Various deformation styles,such as horizontal,vertical and oblique dislocations,normal,reverse and thrust faulting resulted in tilts of small block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The clay beds are intruded by underlying sand layers.Parallel ridges and depressions characterize the landscape.These phenomena of deformation are probably the result of intensive vibration of soil bodies during major earthquakes which caused instantaneous shear,compression and extension.The analysis of generation factors for such tectonic deformation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determination of areas with seismic risks,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and research of earthquake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240.
为降低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的高度尺寸对基座和驱动部件引起的附加力矩,结合有限元分析法、SDO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应变检测原理的超薄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其高度尺寸可控制在15mm以内.为进一步提高设计的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的精度,对其进行非线性维间解耦和标定,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精度性能优良,最大线性度误差为0.15%F.S.,其设计和优化过程正确合理,最大耦合误差为1.6%F.S.,各维在满量程时的输出相等,具有各维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