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2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2 毫秒
71.
荣辱观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范畴,内含社会和个人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荣辱观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荣辱观具有鲜明的语境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2.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在道德问题面前,教育者必须首先反思自己,而不是只对受教育者的指责。这种在问题面前要求教育者首先有道德“道之以德”的方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德性”的教育方法,对于改善当前因方法造成的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3.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进步,但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突现。如何切实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又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74.
摘要:汤正祖在其名剧《牡丹亭》中以道劲的笔墨塑造出一个生动独特而又丰满的“至情者”的形象——杜丽娘。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审芙领域里把“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表现了人类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75.
孔子继承了周代以来关于德和德治 思想的文化传统,从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出发,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构建了以“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贤”、“正政”、“善政”为 主要内容的“德政”思想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具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6.
从德性伦理学视阈来看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塑造网民的基本德性。塑造网民基本德性就必须立足网络社会来进行,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采取德性论的理论模式,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视角。实现灌输网民道德认知,培养网民道德情感,锤炼网民道德意志,坚定网民的道德信念,践行网民的道德行为的"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77.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具备了解信息的价值,对所需要的信息能使用适当的信息工具,有效地查询、搜集、组织、评估与利用的能力.信息社会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要求信息素养的教育必须融入到高等教育中来,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许多学校进行了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整合.但如何培养大学生具备信息素养能力,仍是当今大学教育努力探索的目标.本文对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8.
朗·富勒清楚地认识到,他与法律实证主义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根本的原因在于各自的法律观不同,而两种不同法律观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上的分歧。由此展开的争论,可归结为“分离命题”与“结合命题”之争,其核心在于是否承认法律与道德之间的逻辑“必然性”。富勒对此做过一套逻辑上的论证,其“内在道德”学说旨在克服“分离命题”;只不过他所借助的概念分析和模态逻辑,也是伦理自然主义者所借助的重要理论工具。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法律和法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阐述了"立德树人"的内涵,探讨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提出了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立德树人"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0.
哈特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法律的概念》一书中,他认为新分析实证法学之所以坚持自然法的最低限度,主要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的社会属性成为人的首要属性,因此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主要还是分离的.并通过分析、比较、演绎的方法,阐述为什么坚持分离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