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主要讨论武夷山黄山松群落的钾、钠累积和循环。测定结果表明:(1)群落现存量中钾、钠的库量分别为35.876g/m~2和2.637g/m~2,其中地上部分为19.944g/m~2(占总库量的55.59%)和1.817g/m~2(占68.90%);地下部分别为15.932g/m~2(占44.41%)和0.820g/m~2(占31.10%);(2)在钾、钠的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2.230g/m~2·a和0.136g/m~2·a;年存留量分别为2.230g/m~2·a和0.036g/m~2·a;(3)钾的周转期55年,钠的周转期75年,钾的周转比钠快;(4)钾的富集率为1.160,说明该群落中林木仍在对钾吸收累积;而钠的富集率为0.929,说明了在该群落中林木对钠不再累积。  相似文献   
72.
对依山依水族群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的缘起、特点作了介绍 ,并概述了徐杰舜、邓启耀、张有隽、方李莉、于长江、李宏夫、郑瑞贞、黄东秋、赵绮芳等学者所提交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73.
采用多重分形谱对喜马拉雅山山脉地貌特征进行分析,多重分形谱参数分层次地刻画了空间内部的精细结构,突出了异常局部变化特征,因此能够准确获取地貌特征信息;在此将美宇航局最近拍摄的一张被积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卫星照片图像进行处理,通过计算多重分形谱,提取了山脉分布的特征参数,在喜马拉雅山山脉具体分布以及探究地球面貌中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上,构造演化特征复杂。从构造地质理论出发,应用成盆动力学和盆山耦合的理论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解析研究,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进行了构造演化特征及演变史的恢复,同时,针对该区构造演化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和影响因素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以下重要结论与认识:(1)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构造演化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4 个演化阶段:即碰撞挤压期(C—P)、弧后挤压期(P2—T)、伸展断陷期(J1—J12)和再生前陆期(J22—Q);(2)哈拉阿拉特山及周边地区的沥青及稠油显示,说明该地区发生过油气的运移聚集;(3)哈山地区油气源主要有本地近源与玛湖凹陷远源两种烃源供给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期为三叠纪和侏罗纪,油气成藏模式初步预测有3 种,远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运聚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砂体运聚早期成藏模式和近源混向阶梯状运聚晚期成藏模式;(4)推覆体下盘的背斜等构造圈闭区带是该区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75.
以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过渡带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区木本植物区系的组成特征,结果显示本区有木本植物53科117属411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4科8属22种,被子植物49科109属389种.大科与较大科构成本区区系属、种组成的主体,含2~4种的小型属和单种属构成其区系属组成的主体.该区区系中木本植物117属,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占有重要地位.其木本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是:木本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具有显著的温带性质;起源古老且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区域单属科丰富,体现了过渡带区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6.
2014年4—10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性调查(共13次调查, 每次间隔约15天), 共发现12科116属244种蝴蝶。在各科蝴蝶中, 蛱蝶科的物种数占比最高, 为40.2%。有4个物种收录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 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 仅有2个物种被IUCN红色名录针对全球范围评级, 均为“无危”等级。古北种、东洋种和古北—东洋共有种的占比分别为 3.3%, 26.7%和70%。蝴蝶在6—9月发生最多。蝴蝶物种丰度在海拔1100~1400 m范围内随海拔上升而递增, 在1400 m以上显著下降。本区与邻近的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共有种有185种; 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59个特有种中, 有30种为偶见种(记录数为1); 在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67个特有种中, 有36个偶见种。两地不同的地理特点和管理方式可能为各自的特有种提供了特定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7.
首次系统地报道了内蒙古半干旱区山地的地衣区系名录,对野外采集所得到的1000余号标本进行了分类鉴定及地衣化学的初步分析,研究表明:本区共有地衣74种,隶属3目,6亚目,18科,32属,其中有24种地衣为内蒙古分布新记录,同时记述了每个种的生境和分布,对于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作了记载。  相似文献   
78.
多枝尖山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为筹建中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有种子植物1313种(含种下等级),隶属569属,143科,是大别山植物区系中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是南北方植物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通过对本区与大别山南北坡及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对比分析,笔者赞同将整个大别山植物区系划归华东植物区系。赞同将宜昌至襄樊一线作为华东与华中区系的分界线。华东与华北区系的分界线在安徽西部约在大别山以北的霍丘南部,向东经嘉山至苏北一线。并提出天目山、黄山与大别山的植物区系成分趋于一体,大别山西缘的麻城至蕲春一线是华东区系中以天目山,黄山、大别山为核心区的西北边界。  相似文献   
79.
Surface pollen from various montane vegetations in Shalixian Mt.and Lepei Mt.of central and northern Taiwan have been explored and analyzed.The pollen data were used to simulate vegetation types by using the biomisation technique,Computing three matrixes of pollen taxa , plant functional types and combined biomes,vegetation types at each site have been finally defined through the fuzz selections of a tie-breaking rule.The results show that surface pollen data can simulate the subtropical Castanopsis and Cyclobalanopsis forests.alpine warm-temperate Quercus and Quercus-Pinus forests,and alpine temperate/cool-temperate conifers of Tsuge-Picea and Picea-Abies forests.Simulated elevations of the,forests are similar to actual locations of the forests.This study can add vertical surface pollen data for extending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vegetation types in China,provide PFT schemes and vegetation types in low-latitude and montane areas,and be applied as modern analogues for fossil pollen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Quaternary vegetations.  相似文献   
80.
人类学家的足迹遍及千山万水 ,“依山依水”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人类学的新领域。覃德清博士回顾了自己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过程 ,并就人类学与美学的交叉、诗性思维与人文资源开发、壮学人类学研究等问题 ,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