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9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36篇 |
教育与普及 | 18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5篇 |
现状及发展 | 5篇 |
综合类 | 130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138篇 |
2007年 | 162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山海经》记载了上古先民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的经验,体现了疾病治疗与预防保健、地域环境、心理调节相结合的辨证施治原则.《山海经》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以及兼顾社会环境与人民健康的主张是宝贵的医学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92.
汪治国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1,(5):120-12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中,愈加重视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一流大学内涵发展的战略需要和内在要求。为早日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一定要正确认识大学文化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刻体会一流大学的文化要求,科学规划一流大学大学文化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3.
简华春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1,(4):61-64
遵纪守法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弘扬百色起义期间革命军民普及法纪教育、自觉遵守法纪、严格执行法纪等优良传统,把百色起义遵纪守法精神与道德修养相结合,自觉增强公德意识;与法纪学习相结合,自觉积累法纪知识;与日常行为相结合,自觉提高法律素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近年来,影响中国重大事件频发,其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5.
叶桉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4)
秋收起义和秋收起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包括赣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优秀文化,上承南昌起义和八一精神,下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和井冈山精神,在红色原创革命经典精神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是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6.
舒醒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4):50-53
南昌起义所孕育的八一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强有力武器,如今是南昌进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和政治优势。当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驱动力之时,未来南昌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目标,大力弘扬八一精神,发挥红色文化的功能并打造好红色文化品牌在必行。 相似文献
97.
胡大雷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3):8-14
粤西士人的文学结社体现出其身份自觉,对文学创作活动有很大的促进,粤西女诗人在家族文学集体中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提高,有很多优秀作品。粤西士人的诗、画结合体现出新的艺术趣味,从题画诗可见一斑。有了身份自觉,粤西士人辑集本土人士的文学作品,弘扬粤西文化。粤西士人的文学结社使其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引领全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
超越性道德精神引导人们向往个体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追求社会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直趋精神的崇高境界。在当代人类精神信仰及人格面临各种冲突的现实背景下,这种超越性道德精神是约束人类心底"阴影"过度张扬的本源性支配力量,也是消解当代信仰冲突的内在调节手段和优化国民人格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9.
娄贵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43-49
日本精神直接来源于日本民族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精英集团和民族信仰.资源短缺的生存环境和面向大海的扩张性生存方式,是日本精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社会精英集团--武士,是民族精神的最主要创造者、体现者和弘扬者;武士精神所体现的民族信仰,构成日本精神的核心和标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0.
闵仕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0-45
牟宗三对中国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精神有着深刻独特的解析,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强大冲击,他继续执守儒家心性论的立场,通过对“心性本体”的重新诠释,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保住这一本体,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但他的“良知坎陷说”最终并没有真正跳出传统儒家道德中心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