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3篇
系统科学   22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79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多频复合波激电差分相位频率简谱异常区分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多频复合波激电差分相位频率简谱异常区分法的原理、技术及应用效果.采用该方法,可以有选择地快速观测一段激电频率简谱,同时获取多个差分相位参数.利用不同极化源(单个或多个)的差分相位曲线特征的相互关系和明显差异,可实时、直观、准确地区分矿异常、非矿异常.该方法还具有工作简便、高效、分辨力高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为了研究地震电离层效应,采用CODE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数据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通过插值提取了震中区域震前的TEC时间序列,利用滑动四分位距法排除太阳(SSN、F10.7)和地磁活动(Dst、Kp)的干扰,发现电离层在震前26天和13天存在明显异常.全球电离层异常分布结果显示,震前26天的电离层异常幅度小于震前13天的异常幅度,这可能与临震时间有关.此外,两次异常的峰值点与震中区域并不严格对应,而是靠近震中偏向赤道的一侧,同时磁共轭区也有异常出现,但范围和幅度较小,这两次电离层异常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03.
高光谱遥感图像异常检测即是对遥感图像中与背景存在显著光谱差异的像元进行识别,它在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很大应用价值.异常检测受到遥感学界的普遍重视,这些年来对异常检测开展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高光谱图像异常检测研究最初基于传统数据处理和信号分析方法,随着高光谱图像数据处理研究的深入及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学习方法等相关技术的发展,现在呈现智能和联合处理的新方向.文章对异常检测算法近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的介绍以期为异常检测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基于核模糊C均值的异常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聚类方法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核的模糊C均值的异常检测方法.该方法使用核的模糊C均值对网络数据进行聚类,并使用基于簇内距离的判断规则对聚类结果进行标定,从而识别出攻击.使用KDD CUP1999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表现出了高检测率和低误报率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05.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9,44(20):1851-1851
Guliya ice core records, high lake-level record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at its north side as well as vegetation succession records indicat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30-40 kaBP, namely the later age of the megainterstadial of last glacial period, or the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 3, the climat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as exceptionally warm and humid, the temperature was 2-4℃ higher than today and the precipitation was 40% to over 100% higher than the current average, all these suggested the existence of an exceedingly strong summer monsoon event. It has been inferr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such an event was attributed, on the one hand, to the stronger summer low pressure over the Plateau, which strengthened the attraction to the summer monsoon; on the other hand, to the vigorous evaporation of the tropic ocean surface, which promoted the moisture-rich southwest monsoon to flow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background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very strong summer monsoon was that the period of 30-40 kaBP was just in the strong insolation stage of the 20ka precessional cycle, whe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received extraordinary strong solar radiation and thus enlarged the thermodynamical contrast between the Plateau and the mid-south part of the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106.
107.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dynamic heat - moisture comfort of summer clothing fabrics have been studi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hen the wind speed outside is high, or the air permeability is very good, the sweat of human body will evaporate mainly through turbulent diffusion. Because of the rapid sweat evaporation, human body will feel cold, and then, the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the micro - climatic section will be very slight.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wind speed outside is slow or the air permeability is unsatisfactory, the sweat of human body will evaporate mainly through molecular diffusion, and in this case, the humidity of the micro - climatic section will be depended on the hygroscopicity of the fabric, that' s to say, the better the hygroscopicity, the lower the humidity. It is difficult for pure wool fabric to loss heat because of its giving out much heat during the course of moisture - absorp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sweating. For pure polyester fabric,  相似文献   
108.
网络扫描是互联网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各种不同意图的扫描行为造成的,通过检测和分析互联网上的扫描行为,有助于观测网络安全态势。为了更加系统地描述扫描过程,本文定义了扫描事件的概念,并提出了6个扫描属性:扫描事件容量、全网扫描、扫描事件协议数、扫描事件端口数、扫描事件归属、扫描事件压缩比来刻画扫描事件。出于对扫描行为中扫描意图的进一步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扫描属性过滤和聚类的异常扫描事件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扫描事件归属属性过滤分离出正常机构扫描事件,对于剩余的扫描事件根据扫描属性特征设计聚类算法得到潜在的异常扫描事件。本文的实验以在 CERNET 南京主节点网络边界获取的 IBR 流量为数据源,运行算法识别扫描流量,并从扫描意图的角度对其展开分析。实验表明,超过95%的扫描流量可以被归纳为扫描事件流量,其中非恶意的机构扫描事件超过50%。在此基础上,每日可从非机构扫描事件中检测出约60条潜在异常扫描事件,经验证,异常扫描事件的检测准确率超过60%。  相似文献   
109.
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概念、功能和检测方法,描述了目前采用的入侵检测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0.
利用美国 NCEP 1 95 8~ 1 998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的向外长波辐射 ( OLR)资料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全国 1 60站 1 95 1~ 1 998年月平均降水资料 ,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 (以下简称南海地区 ) ( 0°N~2 0°N,1 0 0°E~ 1 2 5°E)对流活动的时空变化及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转换特征 ,主要呈一致性的分布形势 ,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不同时间尺度振动的周期显著性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SVD分析表明 ,南海地区夏季对流活动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