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丛书文集   14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1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元素的Pauling电负性,原子成σ键的电子数,原子直接键连的氢原子数目和原子形成离域键时所提供的PZ电子数,建立了一种分子连接性指数(4X),它与19种取代苯酚酸性Pka的线性方程为:Pka=14.1127-1.63754X,它与22种取代苯胺碱性Pkb的线性方程为:Pkb=4.5524 2.08464X.它与30种取代苯甲酸酸性Pka的线性方程为:Pka=7.1000-0.72034X.结果表明,4X具有良好的结构选择性和性质相关性,可用于预测其它取代苯甲酸、取代苯酚酸性Pka值和取代苯胺碱性Pkb值.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二乙基羟胺(DEHA)、二异丙基羟胺(DIPHA)和吗啉羟胺(MPHA)对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苯乙烯(M1)-甲基丙烯酸甲酯(M2)在60℃共聚合的行为.结果表明,3种羟胺对St-MMA共聚合表现出不同的阻聚功效,它们的阻聚活性次序为DEHA>DIPHA>MPHA.同时观察到St-MMA共聚合竞聚率发生变化,随着所用羟胺的浓度加大,St-MMA交替共聚合倾向增大.此外还讨论了聚合温度对诱导期、共聚合速率和共聚物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在从头算(3-21G)等级上研究了不同性质取代基存在时,取代硝基乙烯同二甲胺加在中间体的结构,指出中间体的生成与取代基对反应物分子的C=C的活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4.
本文合成了6种N-芳基取代苯胺,以四种苯并三氮唑N-Mannich碱分别与格氏试剂 通过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产率满意的新的6种N-芳基取代苄胺。它们的结构经IR,HNMR和元素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65.
在碱性条件下,以N-取代三氯乙酰胺与2种胺反应,合成了8种取代脲类除草剂。  相似文献   
66.
计算32种取代酚的分子形状指数^mK以及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n。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这些拓扑指数与酚类化合物的CO2生成量的定量结构-生物降解相关性模型。该模型的相关系数(R)、标准偏差(S)分别为0.951及1.999,它的计算值与相应实验值基本符合,并优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采用该模型探讨了取代酚的好氧生物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67.
定义表征原子生物活性的点价为Ei,并由Ei建立取代芳烃的自相关拓扑指数F(t),其中F(1)与取代芳烃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且计算简单,使用方便,预测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68.
在丙酮溶剂中,利用新型氧化剂二氧六环.NO2将9个二芳基取代酰肼氧化为芳基芳酰基偶氮化合物.该方法条件温和,现象明显,产率较高,是合成该类化合物的又一新方法.产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1H NMR谱验证.  相似文献   
69.
铂取代的十八钨磷酸盐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缺位填充法合成了分子式为(Bu4N)6「a2-P2W17Pt(OH2)61」的铂(Ⅳ)取代的十八钨磷酸盐。^31P,^183W核磁共振的研究证实了铂(Ⅳ)填充在缺位杂多化合物的缺位位置。  相似文献   
70.
取代苯胺、苯酚对鲤鱼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测定了16种取代苯胺,苯酚化合物对鲤鱼96h的急性毒性,了中毒症状,根据受体学说,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建立了QSAR方程,结果表明,分配过程及有机物分子与细胞内分子间的上互作用是影响这两类化合物生物毒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