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4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37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现状及发展   14篇
综合类   1389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为了探讨凹坑形态与纳米碳化硅/镍基复合镀层耦合表面的磨损性能,采用激光技术和电沉积技术制备了由凹坑形态和纳米碳化硅/镍基复合镀层构成的仿生耦合表面,并进行了摩擦和磨损试验。结果表明,仿生耦合表面的磨损性能高于单纯复合镀层的磨损性能;随着磨损载荷的增加和磨损时间的延长,试样表面磨损机制由以塑性磨损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粘着磨损、磨粒磨损为主的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902.
机械研磨化学复合镀Ni-P-Al2O3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研磨化学复合镀工艺在模具锌合金表面获得Ni-P-Al2O3复合镀层,研究镀液成分、纳米Al2O3加入量和工艺条件对镀速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镍、次亚磷酸钠和纳米Al2O3在镀液中的含量均存在极限值,超过极限值后镀速开始下降;在镀液不发生分解时,pH值和温度的提高使镀速迅速上升;机械研磨使镀速显著减小,但玻璃球直径大小对镀速影响不大.优化工艺条件下镀速可达12~13μm/h,在此工艺下获得的镀层硬度高、耐蚀性好.  相似文献   
903.
利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技术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p型GaN:Mg薄膜,对不同二茂镁(CP2Mg)流量和Ⅴ族和Ⅲ族摩尔(Ⅴ/Ⅲ)比生长的p型GaN:Mg薄膜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增加Ⅴ/Ⅲ比,可以降低螺旋位错密度,提高p型GaN晶体质量。当Ⅴ/Ⅲ比为3 800时,Cp2Mg流量最高为170sccm,获得p型GaN(002)面峰值半高宽(FWHM)最窄为232"。同时研究发现,单纯提高Ⅴ/Ⅲ比对降低刃型位错影响较不明显。  相似文献   
904.
阿尔及利亚D区块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泥盆Siegenian组砂岩储层是阿尔及利亚D区块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研究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勘探潜力的评价及后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研究,块内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和少量的裂缝,原生粒间孔不发育,多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隙。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小孔微细喉,储层物性较差,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成岩作用中以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905.
回顾了2013年昆明7·18暴雨事件及其新闻热点.给出了该事件当时在网上的点击量、评论量和转载量的统计数据,并分析得到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随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减少,关注度最高时是事件刚发生的那一段时间.利用C语言编程计算,给出了该事件点击量、评论量和转载量的灰色预测模型和预测结果.根据预测结果,判断该事件的预警等级为"蓝色".  相似文献   
906.
采用无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铜纳米线,与电化学沉积法不同,无电化学沉积法不需要在通孔模板的一面溅射一层导电金膜作为阴极,以及持续供给电力才能完成纳米线的合成.考察沉积时间、敏化液等因素对铜纳米线制备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无电化学沉积法首先形成纳米粒子,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纳米粒子逐渐融合形成纳米管、纳米线.制备的铜纳米线为多晶态结构.在没有模板限制的情况下,铜原子自催化生长形成类似于花瓣的结构.用95%乙醇代替水配制的敏化液性质较稳定,但是,与以水配制的敏化液相比,在大约相同的沉积时间条件下较不易形成纳米线.  相似文献   
907.
【目的】探讨和阐明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后广西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林木和幼苗的短期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基于2009年建立的3.2hm~2固定研究样地,对特大冰冻干扰后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林木和幼苗进行连续4年的监测。【结果】林木和幼苗对特大冰冻干扰存在不同的响应与适应,灾后第1年,胸径≥1cm林木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之后稍微减少并维持相对稳定;而幼苗则表现为第1年显著增加,之后又显著降低。不同树种对冰冻干扰后的恢复响应存在较大差别,在4年的恢复期中,共有13个科的林木幼苗从调查样方中完全消失,虽然消失的主要是稀有种,但一些群落优势科如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的物种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失、新增现象。林木密度与林木物种丰富度、幼苗密度与幼苗物种丰富度、林木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与幼苗密度和丰富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林木的密度与丰富度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下林木幼苗的种类、数量及动态,这是资源有效性和林木生态生物学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8.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 N1, N2, N3),增加氮量分别为0、60 、120 和240 kg·hm-2·a-1。通过3 a监测发现,2005年各处理的年凋落量分别是2 427.50、2 238.10、2 286.66和2 599.50 kg·hm-2,2006年凋落量分别是1 008.83、1 164.10、1 147.30和976.47 kg·hm-2,2007年凋落量分别是1 557.85、1 445.60、1 595.85和1 555.85 kg·hm-2。从3 a的试验时间来看,凋落物总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高氮处理(N3)前期提高凋落物量的作用比较明显,但随后逐渐表现为抑制作用;中氮处理(N2)逐渐表现为增加凋落物量的作用,低氮处理(N1)作用不明显。不同水平的氮沉降处理对凋落物各组分存在不同影响, N2处理对增加叶凋落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N1和N3处理表现为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均表现出降低枝和皮凋落量的作用,但对落果和碎屑物有显著的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909.
Effect of microbes on karstification in karst ecosystem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role of microbes in the karstification process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karst dynamics,CO2 capture,and carbonate deposition.A clos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among microbial activity,karst dynamics and stability,and the carbon cycle in a karst ecosystem.More in-depth studies we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microbes on karst dynamics within different eco-envi-ronment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o determine the response of biological organisms to a changing environment,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organisms and the karstific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10.
采用真空烘烤热蒸发沉积、烘烤离子束辅助沉积和离子束辅助沉积三种方法在化学钢化玻璃上分别镀制硫化锌薄膜.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表征样品的物理强度和成分结构.SEM分析结果表明:真空烘烤热蒸发沉积ZnS薄膜表面K+含量高,而离子束辅助沉积ZnS薄膜表面K+含量低.这是导致化学钢化玻璃物理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