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针对现场生产的430不锈钢冷轧板,通过高温连续退火实验研究了退火温度对材料显微组织、强度、塑性以及各向异性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了合理的两段式加热连续退火工艺:选取中间温度为600℃,加热II段的加热速率为2.3℃·s-1,最高加热温度为840℃.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薄板的屈服强度和硬度呈明显的两阶段降低趋势,延伸率呈"S"型趋势增加,平均塑性应变比基本保持不变(1.25左右),而轧制平面各向异性指数有一定的降低.针对430不锈钢冷轧板分别建立了屈服强度与退火软化率和延伸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82.
在实验室对SUS430不锈钢进行了冷轧润滑实验研究,建立了变形区油膜厚度数学模型.根据统计学原理,利用回归拟合方法给出了热滑伤变形区临界油膜厚度模型,进而提出了基于比厚度法的热滑伤缺陷判定准则.在VisualC++60环境下,通过SQLServer2005实现数据存储和调用,采用MFC技术开发了不锈钢冷连轧表面热滑伤预报与控制软件,并实现了软件的在线应用.统计结果表明:在线使用该软件的热滑伤命中率达到8774%,现场不锈钢卷热滑伤发生率下降8381%,不锈钢卷轧制速度提高93%.该软件对不锈带钢表面质量控制、分析和解决冷连轧热滑伤缺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借助电化学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盐酸浓度对热轧铁素体不锈钢表面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酸洗后不锈钢表面平整程度增加,但盐酸浓度过高存在较严重的晶间腐蚀现象.虽然酸洗后不锈钢的阴阳极极化曲线形状在弱极化区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不锈钢在溶液中的点蚀电位升高,并且容抗弧半径增大,表面耐蚀性增强.  相似文献   
84.
以含低熔点元素Cu和Sn的超纯165%(质量分数)Cr铁素体不锈钢为实验材料,通过在35℃恒温6%(质量分数)FeCl3溶液中对实验钢进行浸泡腐蚀实验,并采用三电极体系测定实验钢的极化曲线,初步研究了晶粒尺寸对这种铁素体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实验中,采用经典的失重法计算腐蚀速率,利用动电位扫描法测绘极化曲线,以进一步探究实验钢的腐蚀过程.研究表明,这种铁素体不锈钢的点蚀电位值随晶粒尺寸增大而大幅提高.浸泡腐蚀实验结果证实,存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晶粒尺寸范围,晶粒尺寸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提高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5.
概述了节镍型双相不锈钢材料的分类、特点、制备工艺及国内外发展应用状况,讨论了以Mn/N、Mn替代Ni对双相不锈钢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未来研究及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6.
【目的】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双相不锈钢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为扩大2507双相不锈钢(DSS2507)的实际应用,本研究探讨固溶处理温度对DSS2507组织结构、硬度及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定量金相法及硬度法研究固溶处理温度对DSS2507显微组织结构以及硬度的影响;通过电化学实验分析固溶处理温度对DSS2507抗腐蚀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固溶处理温度的上升,铁素体α相含量增多而奥氏体γ相含量减少,固溶处理温度为1 050~1 100℃时可使钢中铁素体相跟奥氏体相的比例达到1∶1。固溶处理温度为1 000~1 050℃时DSS2507的硬度降低;但固溶处理温度从1 050℃升高到1 200℃时,其硬度又逐渐升高。另外,随着固溶处理温度从1 000℃升高到1 200℃,DSS2507的耐均匀腐蚀和点蚀性能先增强后减弱,1 050℃处理的DSS2507抗电化学腐蚀性能最优。【结论】固溶处理温度为1 050~1 100℃时可以使DSS2507两相比例达到1∶1,经1 050℃固溶处理的DSS2507抗电化学腐蚀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87.
表面状态对核级316LN不锈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征了打磨态和机械抛光态316LN不锈钢表面的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变和表面电子功函数的分布,并研究了打磨态和机械抛光态样品在硼酸盐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差异.与机械抛光态316LN不锈钢相比,打磨处理后样品表面较为粗糙,且表面的微观残余应变较大,近表面产生约50 μm的加工硬化层.表面粗糙度和微观应变的增加引起打磨态表面电化学活性的增大,从而促进316LN不锈钢在硼酸盐溶液中腐蚀.机械抛光处理降低了表面钝化膜的载流子密度(供体和受体),并增大了钝化膜的阻抗,提高了钝化膜的致密性和保护性,能够有效抑制金属的进一步腐蚀.  相似文献   
88.
σ相对S32760超级双相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含W的S32760超级双相不锈钢不同温度时效热处理研究σ相的析出行为.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σ相的形貌和化学组成,并研究σ相对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在850~1000℃之间,实验钢析出大量由Fe-Cr-Mo-W组成的具有正方结构的σ相,钢板强度和硬度高,塑性差,延伸率低于4%;1050℃时仍存在少量析出,虽然延伸率大幅度提高至31.1%,但冲击韧性离散度高,冲击功偏低;直至1080℃,σ相才能完全溶解至基体中,抗拉强度为640 MPa,延伸率为35.5%,纵、横向冲击功平均值分别达到217 J和110 J.随时效热处理温度升高,点蚀电位提高,点蚀失重率不断下降,1080℃热处理的试样点蚀电位高达1246 mV.该试样在50℃的3.5% NaCl溶液中腐蚀失重率也仅为0.005~0.007 g·m-2·h-1.  相似文献   
89.
不锈钢酸洗污泥-黏土基陶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中Equilib模块计算不锈钢酸洗污泥掺量的增加对制备陶粒结晶相的影响,得到合适的污泥烧制陶粒的掺量配比,即m(污泥)∶m(黏土)=20∶80;通过陶粒烧制试验,对该配比烧制的陶粒颗粒进行密度与抗压性能测试,得1100℃时烧制陶粒颗粒膨胀性较好,颗粒内部孔洞较为均匀,抗压强度平均为810N;陶粒对重金属Cr、Ni浸出结果显示,浸出液中Cr、Ni元素远小于国标中的限定量,表明陶粒对这两种元素的固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0.
Ni–Cr enrichment on stainless steel SS316L resulting from chemical activation enabled the deposition of carbon by spraying a stable suspension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trace Ag was deposited in situ to prepare a thin continuous Ag-doped carbon film on a porous carbon-coated SS316L substrate.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is film in 0.5 mol·L-1 H2SO4 solution containing 5 ppm F- at 80℃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olarization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treatment of the SS316L strongly affected the adhesion of the carbon coating to the stainless steel. Compared to the bare SS316L, the Ag-doped carbon-coated SS316L bipolar plate was remarkably more stable in both the anode and cathode environments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and the interface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the specimen and Toray 060 carbon paper was reduced from 333.0 mΩ·cm2 to 21.6 mΩ·cm2 at a compaction pressure of 1.2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